地靈在蕈。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福建便是發展種養業的一塊福澤寶地:北崒翠屏的古田縣,奇峰聳立的尤溪縣,梁野障東的武平縣,碧水縈帶的武夷山……食用菌的身影時常在古籍《八閩通志》里翩躚,處處菇生,其品不一,食味珍美,昭示著福建省食用菌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人杰在技。福建食用菌產業,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之路,已形成品種優良化、栽培標準化,生產設施化、產業規?;^域品牌化的產業特色優勢,年產量和產值穩步提升,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優勢正逐步顯現,2020年,全產業鏈產值實現千億突破,已發展為全省十大特色鄉村產業。
沁潤八閩菌香,書寫良技新章。近年來,福建省啟動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針對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出現的新需求與新問題,通過菌種、栽培、保鮮加工等提質增效技術的研發集成創新、示范推廣與產業化開發,提升食用菌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推進福建現代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技術攻關 一路菌香
“我們研究不同因素對銀耳生產的影響,溫度、含水量、增料培植、裝料松緊度……”
“我們計劃之后研究羅源秀珍菇的周年化生產和深加工,秀珍菇面條已經安排上啦!”
“我們主推的是以‘數據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為核心的海鮮菇提質增效技術……”
在福建省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2020年度考評會上,來自八閩各地的崗站專家正在進行一場精彩非凡的會晤,他們各述其技、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間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福建省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由黃志龍擔任首席專家,吳小平、孫淑靜、廖劍華、賴譜富擔任崗位專家,下設羅源、尤溪、漳州、南平、順昌、龍巖、武平、古田等8個綜合試驗推廣站,自2019年起陸續完成崗站建設內容對接工作,重點開展秀珍菇、靈芝、銀耳、海鮮菇、雙孢蘑菇等相關研究,初步集成相應的提質增效技術與保鮮加工技術,開展一系列技術服務,取得較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崗站銜接,站站聯合,實現福建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的互動交流。
崗站之間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攻關機制。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1月初,由黃志龍首席專家組織崗位專家及團隊成員先后赴順昌、羅源、古田、漳州、長汀等地開展崗站建設內容對接工作,拉開了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工作的序幕。崗位專家多是來自福建高校和相關研究所,立足科研攻關項目,技術創新集成配套,為試驗站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八大綜合試驗推廣站立足于本地食用菌的資源,進行技術熟化,形成主推技術進行示范推廣。
站站之間互動交流、協同進步。去年6月,南平站赴順昌站示范基地瑞豐食用菌廠、新菌都有限公司等5家海鮮菇企業交流學習,兩站負責人對順昌海鮮菇工廠化生產出現的問題進行充分交流。
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打通福建食用菌科技創新的脈絡關節。
種什么?怎么種?控制變量,對點研究,崗站專家將目光投注在細節微末對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的影響,迎難而上,攻克技術關。
武平縣迎來“試驗季”,縣里的林下紫靈芝“控氧保潔”小拱棚提質增效技術基地現已示范栽培255畝,俯瞰之下,紫靈芝朵朵盛放、長勢喜人。“‘控氧保潔’小拱棚栽培菌柄長度與對照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它的菌蓋潔凈度更好,紫靈芝品質顯著提高!”武平綜合試驗推廣站鐘禮義站長說,此項目輻射帶動了福建省福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和種植大戶應用新技術栽培林下紫靈芝24萬袋,產值563萬元。
這是福建省食用菌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福建食用菌技術創新注重研究種質資源、栽培方法,雙管齊下為我省食用菌供“良種”、謀“良技”。
如今,全省已通過省級以上認定的品種有30多個,其中香菇“Cr”系列、雙孢蘑菇2796、W192、W2000、福蘑38、毛木耳781等品種在全省乃至全國大面積推廣,福建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銀耳“雙菌制種”、食用菌代用料栽培、竹蓀田園栽培、大球蓋菇地栽以及繡球菌、杏鮑菇、海鮮菇工廠化栽培等技術引領全國發展;自動化袋栽、瓶栽、自動化高壓滅菌器、無菌凈化接種車間及草腐菌培養料現代隧道發酵等現代先進設施設備裝備以及信息技術在工廠化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工廠化水平全國領先。
2020年5月23日,福建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脆片加工示范基地”在漳州掛牌建立。食用菌脆皮口感酥脆、形態飽滿,可滿足消費者對食品營養、高膳食纖維的需求。該基地的建設將增進食用菌脆片新工藝、新技術的集成示范。
除了入駐食品領域,福建食用菌深加工在各大產業領域皆有突圍:繡球菌面膜美容產品、靈芝孢子粉保健品……越來越多新穎的食用菌深加工產品面世,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
有菌折后直須食,日過難得此芳鮮。一直以來,食用菌的保鮮和加工是很讓農戶、商戶焦頭爛額的環節。去年,福建省現代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保鮮與加工崗位工作站、首席專家工作站、古田綜合試驗推廣站等單位開展技術攻關,初步集成生鮮銀耳減損保質冷鏈物流集成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
2020年11月,食用菌冷鏈物流領域首個國家標準獲批立項,填補了我國生鮮銀耳保鮮方面國家標準空白,成為我省食用菌產業科研攻關的一朵奇葩。
服務落地 菌旺八閩
“疫”來顯擔當。面對去年冬春的疫情洶洶,食用菌技術體系49位團隊成員“臨危受命”,積極投身農業科技服務“千萬”行動,首席專家、崗位專家及團隊成員深入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先后到古田、順昌、南平、武平、羅源等地開展食用菌實地技術指導服務67次,幫助解決生產中技術問題。各綜合試驗推廣站也積極響應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如,龍巖綜合試驗推廣站組織團隊成員先后10多次進村入戶指導反季節香菇菌棒制作和竹蓀播種;武平綜合試驗推廣站成員先后8次深入基地指導疫情防控宣傳和復工復產技術指導;南平綜合試驗推廣站團隊成員深入建陽茶布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武夷山小寺竹蓀生態種植基地等多家企業,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技術服務。
此外,各崗站結合印發相關技術手冊、召開現場觀摩會、舉辦技術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提質增效技術推廣應用。
食用菌產業體系專家隊伍深入生產一線,推動技術成果下基層,為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伸援手、解難題、供技術。
上杭縣太拔苗鈺坑種養家庭農場就嘗到了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技術甜頭,2020年,該農場在龍巖綜合試驗推廣站團隊專家的指導下,早春采用密閉大棚、增加小拱棚提高棚溫,使靈芝提早出芝,搶在高溫來臨之前多收了兩批次孢子粉,6月氣溫升高,棚頂加蓋了遮陽物,降低棚溫,這樣一來,孢子粉產量大幅度提高了,據統計,2020年單棚孢子粉產量比2019年增產了近30%!“產業體系項目是一項接地氣的項目,它能把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與生產一線有機結合起來,讓科研成果得到直接轉化,真正將技術下沉基層,惠及菇農、企業。”看到農戶因技術受惠,龍巖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饒火火喜不自禁地說道。
作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對研發新的農產品工廠化生產工藝有一套“技術經”,該公司自主研發了鏈條式自動烘干機,全面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2020年3月,尤溪綜合試驗推廣站工廠化瓶栽銀耳提質增效技術示范基地花落祥云公司,“周年有菇、均衡供應”之后實現產銷兩旺,節本增收450萬元。
對此,祥云公司副總經理、尤溪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黃暖云感慨良多:“經過一年多的產業體系建設,我們深刻了解到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在提質增效的同時,產業體系的建設還能廣泛帶動周邊農戶、合作社積極種植食用菌,加入自主創業熱潮,對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隨著全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服務功能拓展,食用菌產業發展逐漸成為福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凸顯“閩”菌本色,亮相全國,芬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