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光伏農業的概念叫響祖國大江南北。多個光伏農業生產園區基本都是以種植蔬菜為農業生產目標。由于蔬菜生產對光照強度要求高,而光伏發電為獲得更多的發電量需要截獲一定量的光照,因此,農業生產和光伏發電因為光照資源產生競爭關系,在實際生產中通常是犧牲農業生產而保全光伏發電,一是因為光伏發電一勞永逸,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基本可以坐收盈利;二是光伏板實際上阻截陽光,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產量和質量,農業生產效益不高或基本沒有效益。
盡管園區生產者們一直在想辦法保全農業生產,如,選用耐弱光作物、光伏板設置在日光溫室的后屋面、采用具有一定透光率的非晶硅光伏板、減小光伏板在溫室采光面上的布置密度、改變光伏板在溫室屋面上的布置方式等,但光伏發電和作物生產爭光、爭地矛盾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食用菌生產僅需要極弱的光照或不需要光照,工廠化食用菌在完全人工補光廠房中生產,而一些喜光食用菌一般也是在強烈遮光溫室或大棚內種植,用光伏板遮光不僅滿足食用菌生產遮光要求,而且光伏發電額外創造出工業經濟效益,使土地生產效益向空間延伸,大大提升土地開發利用效益,是真正意義上的光伏農業。
2020年8月,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群山林立的平壩區內建設大片光伏設施。這是在光伏板下安裝塑料大棚并在塑料大棚中種植香菇的大面積光伏種植設施。
貴州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發展“十二大產業”,食用菌產業位列其中,利用光伏板下塑料大棚種植食用菌,可在光伏板下形成敞開空間,有效降低光伏板背板輻射傳熱在塑料大棚內集聚,塑料大棚依靠自然通風解決夏季通風降溫問題,塑料大棚又可以保證冬季保溫問題,而且大棚建造成本不高,由此,實現在較低投資條件下獲得光伏發電和食用菌生產的雙重經濟效益,在不破壞耕地和符合國家耕地政策的前提下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光伏農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