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皺耳1號”不光形似毛肚,燙火鍋吃口感更是“神似”,研發人員稱之為“毛肚耳”,這源自四川話的“毛肚兒”。
據悉,此種膠質食用菌學名為皺木耳,近期,經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認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專家組完成田間技術鑒定,定名為“川皺耳1號”。該菌株是全國首個紅色皺木耳新菌株,后期將完成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
大家多久能吃到呢?“川皺耳1號”的研發課題組主持人陳影博士表示,快的話明年夏天就能吃到。令人羨慕的是,他們已經進行了試吃。“吃過的都說好。”陳影表示,燙火鍋15分鐘吃起來比較有韌勁。
近日,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實驗室,陳影博士取出了幾片正在泡發的“川皺耳1號”。相比于常見的表面光滑的毛木耳,樹葉脈絡一樣的褶皺幾乎覆蓋了“川皺耳1號”整個耳片,看上去就像毛肚一樣。陳影表示,四川俗稱的木耳一般是指毛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與皺木耳是木耳屬的3個不同種。
不光樣子特別,“川皺耳1號”吃起來更是神似毛肚。“剛開始有的同事性子急,燙了幾分鐘剛熟就吃,口感類似毛木耳,比較脆。”陳影說,慢性子的同事燙了10分鐘后吃,“口感一亮”,嘴里的皺木耳吃起來有了毛肚的韌性。而燙到15分鐘左右,她感覺就更是形神兼備了。
目前,“川皺耳1號”的馴化栽培方式仿照同為木耳屬的食用菌——毛木耳。品種認定之后,陳影及研發團隊還會針對該菌株的特征特性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發與集成,之后就可以進行成果轉化,大面積推廣種植,推向市場豐富大眾的餐桌,快的話明年夏天消費者就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