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何其有幸,能夠用職業生涯的全部時間只做一件事!研究食用菌的科學與技術,我就想關起門好好干活兒,安安靜靜地琢磨怎么能把蘑菇種好,把中國的蘑菇菌種培育好,每天能進步一點點就好。”上述肺腑之言,出自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
過去30多年間,張金霞深入扶貧一線,足跡遍及19省份40余縣。幾十年如一日,她腳踏實地地在產業扶貧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著,讓貧困戶增收,也讓小蘑菇成長為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幫手。2020年,張金霞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已年過六旬的她沒有停下腳步,仍奮斗在食用菌科研一線……
讓菇農用上放心菌種
張金霞的食用菌扶貧路是從1987年武陵山區的湖南永順發端的。彼時,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下,食用菌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收益高、見效快,是農民急切想捧到手中的“錢袋子”。
那年夏天,張金霞把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托付給鄰居接送,來到國家級貧困縣永順。經她親自示范菌種制作,手把手教授,永順有了可靠的菌種供應,成為湘西最早發展食用菌的縣,房前屋后的食用菌庭院經濟成為當地深度貧困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
在位于燕山-太行山區的貧困縣平泉,張金霞在這里技術幫扶發展食用菌,一做就是15年。當時,平泉香菇生產條件簡陋,菇質差,賣不上價,菇農一年辛苦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為此,張金霞帶領團隊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經過與當地多部門多年的共同努力,建成國家區域性食用菌良繁基地、優質菇出口免檢生產基地,菇價由過去的每公斤4~6元提高到10~12元,遠銷海內外。
2016年以來,張金霞每年對平泉菌種廠進行質量全面檢查,發現菌種老化退化嚴重,制約了栽培效益提高,這也是中國食用菌發展的心頭之患。
“在整個食用菌產業鏈中,栽培產值3000億元以上,物流100億元左右,加工產值160億~180億元,副產品15億~20億元,而涉及產業發展最核心的菌種交易額僅在10億~15億元之間。農法栽培的菌種90%左右為‘三無’產品,沒有質量保障,一旦出了問題,菇農經濟損失巨大。”張金霞為此憂心忡忡,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把重視菌種培育的問題反復告誡當地政府、推廣機構、企業和菇農。
讓菇農用上放心的菌種成為張金霞扶貧技術研發的目標。自2017年起,她帶領團隊在平泉深入研究健壯菌種生產技術,此后常駐平泉實驗基地,每年不少于160天,2019年長達210天。長期的駐地工作讓她對生產一線了如指掌,指導菌種廠建立菌種保存、種源質量控制、生產過程、質量檢驗、操作規范、栽培指導等菌種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質量控制和可追溯體系,優質菌種使栽培效益顯著提高,單產提高15%以上,優質菇率提高40%以上,菇農增收0.9~3.0元/棒,年栽培5萬棒的農戶年增收4.5萬元以上。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食用菌已成為平泉的支柱產業,食用菌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7%,成為中國香菇生產效益最高最穩定的產區。正是得益于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平泉2018年脫貧摘帽。
目前,該技術已在河北、遼寧、河南、湖北、貴州、山西、內蒙古等省份的多個脫貧縣推廣應用,因其菌種活力強、定植快、出菇整齊、優質菇率高,獲得了菇農的一致好評。
抓住食用菌發展的“牛鼻子”
“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戰役打響后,張金霞將精力投入到滇桂黔石漠化區的食用菌產業扶貧中。僅2019年,她就三赴劍河,與政府一起做規劃,與企業共建研究院,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把脈,確立了特色、優質、高效的產業發展目標,明確了珍稀種類和林下生態黑木耳的發展方向,設計了專業化菌棒生產與分散出菇相結合的生產模式。2019年劍河全縣食用菌產值達2.5億元,直接帶動2300個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到2020年建立大型專業化菌棒廠2個,可年產菌棒8000萬棒。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的生產和銷售,張金霞每天與貧困縣和對接扶貧工作的專家聯系,了解當地疫情、生產、銷售、氣候變化,及時進行指導。在疫情防控安全期,她馬不停蹄來到燕山-太行山區的河北阜平、平泉,為提高夏季優質菇率推廣夜間通風降溫采摘技術;到秦巴山區的汝陽、盧氏、鄖陽,為菌棒廠的菌種質量把關,為打造南水北調路上的綠色生產、特色品牌出謀劃策;鑒于香菇和木耳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她未雨綢繆向扶貧山區提出了抓緊建設菇(耳)木林的建議。
“目前,脫貧地區的食用菌推廣工作,基礎設施大部分已經依靠政策扶持完成了。但食用菌要想高質量發展,系統化的科學技術是核心,培養出掌握這種系統化技術的人才是核心的核心。抓住了科技系統化及其人才,實現本土化,因地制宜,就抓住了食用菌發展的‘牛鼻子’。我們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研發優質菌種。”張金霞說,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者要對科學技術有敬畏之心,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永遠都要把對農民的責任感放在第一位。
從青絲到白頭,張金霞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小小的蘑菇。今年,她依然常駐平泉,“我希望用幾年時間精打細磨,將這里做成食用菌‘育種-良種-良繁-良法’系列技術配套的產業示范區。以后哪天我做不動了,離開那里,菌種企業也能形成菌種技術創新能力,選育好品種,生產好菌種;菇農能鑒別菌種優劣,形成使用優質菌種的習慣,能夠憑借良種良法栽培生產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