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印江縣板溪鎮坪底村一家食用菌基地內,幾臺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里來回穿梭,割稻、脫粒、粉碎稻桿等工序一氣呵成,將顆粒飽滿、黃澄澄的稻谷盡收其中。
據坪底村村支書任廷俊介紹:“今年,村里推行稻耳輪作的模式。上春,村里一共發展了30多萬棒黑木耳,收獲了5萬斤,產值在150萬元左右。木耳采收后又種植了40多畝稻谷。眼下正是稻谷豐收期,按目前采收的情況來看,預計可收割4萬多斤谷子。”
“稻耳輪作”模式就是每年4月至9月左右進行水稻插秧、田間管理和收割,7月至9月左右則對代料黑木耳進行制袋、接種、室內發菌等培養。待水稻收割結束后,將菌棒移栽到農田,可多次采摘木耳。來年4月木耳采摘完了,菌棒作為肥料還田,再種植水稻。
近年來,板溪鎮鼓勵和引導菇農開展“稻耳輪作”種植,在提高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同時,確保糧食穩定生產,做到循環兼顧,實現糧食和食用菌雙豐收。該鎮采用這種高產且無污染的模式的農田已達到1200畝,每畝可產黑木耳980公斤、稻谷500公斤,畝產值超過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