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全國香菇產業創新發展交流研討會在河南魯山縣舉行。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尚曉冬、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玉、河南省平頂山市農科院副研究員曹秀梅、浙江省麗水市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應國華等行業專家圍繞香菇種植創新與進展、工廠化香菇生產技術要點、香菇生理性病害的發生規律與防控,以及香菇主栽模式與技術關鍵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交流,分享香菇產業發展創新成果和先進經驗,旨在加強香菇行業技術交流與合作,加速新時代香菇產業創新發展。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尚曉冬提到我國香菇品種的選育大致經歷了5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菌種的自然發生、變異和演變為其主要特征的,基本上沒有通過人為因素進行外源遺傳物質的導入;第二階段為引種篩選;第三階段是通過單孢雜交實現親本遺傳物質的組合和交換以產生新的種質;第四階段是建立在原生質體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原生質體技術育種;第五階段是純系親本選擇技術育種。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玉以“工廠化香菇生產技術要點討論”為題,從香菇人工栽培主要模式、高產栽培關鍵點、保水膜菌棒刺孔,爆出菌棒的挽救措施,以及上海農科院研發的工廠化香菇新品種等方面系統分析了工廠化香菇生產技術的關鍵要點,提出了工廠化香菇生產的總體思路。
當前,不少菇農錯把香菇生理性病害當作侵染性病害用藥物進行防治,既增加了投入,又污染了產品,還起不到防治效果,給菇農造成了不少經濟損失。
河南省平頂山市農科院副研究員曹秀敏在會上分別從香菇發菌期、轉色期、出菇期、轉潮期四個階段系統介紹香菇生理性病害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她提到,香菇生產病害防控要遵循三原則:一是盡可能使環境條件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長,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長與發育;二是盡可能選用抗病性強、抗雜性強的品種;三是盡可能完全徹底地消滅環境以及基質中的病原物。
浙江省麗水市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應國華以麗水為例介紹了香菇主栽模式與技術關鍵。他指出,麗水市香菇的栽培模式主要有層架式、地栽立棒式兩種,其他模式有復土栽培式、工廠化控溫出菇。麗水香菇地栽立棒模式,每棒產值在5-7元,毛利達2.5-4.5元,經濟效益可觀。針對菌棒越夏管理,他強調關鍵就是做好通風降溫措施,菌棒在夏季高溫來臨前完成轉色。目前采用的室外蔭棚越夏由于通風好、降溫快,可有效減少燒菌情況發生。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對于指導香菇科學栽培生產,促進香菇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助推香菇產業高質量和創新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