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中醫院(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承擔的茯苓新菌株“WZ-1號”相關課題現場測產和鑒定會在英山縣和羅田縣成功召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董彩虹研究員、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彭傳華、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廖朝林研究員、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推廣首席鮑江峰研究員、研發首席劉大會教授、大別山區試驗站站長王明輝和羅田縣示范基地負責人倪曉彬等參加了會議,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衛權線上參加了鑒定。
茯苓是傳統道地中藥材,被譽為“八珍”之一,使用茯苓的中成藥達200余種,且是藥食同源產品,在藥品、食品、化妝品等行業均有廣泛應用。為解決茯苓目前面臨的菌種退化、產量低、質量差等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湖北省中醫院(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項目團隊經過多年來對茯苓菌種培育、優化、篩選,選育出新一代“WZ-1號”茯苓菌株,在英山縣石頭咀鎮和羅田縣九資河鎮開展生產試驗。
通過在茯苓新菌株“WZ-1號”試驗基地的現場測產和評審,專家一致認為新菌株“WZ-1號”上料快、結率早、結苓率高、生長強勢,平均轉化率優于目前栽培的菌株。
專家組建議,區域試驗要適當擴大試驗點,充分考慮新菌株豐產性、穩產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結合茯苓品質開展綜合性評價,茯苓生產應積極發展代料技術,降低茯苓生產對馬尾松等松木需求。
英山縣和羅田縣均位于大別山區,群山起伏,松林似海,自然條件優越,是茯苓道地產區,英山縣于宋末種植茯苓,羅田縣于元明時期開始種植茯苓。“一方水土好,茯苓濟世人”,英山和羅田產出的茯苓以個大、實堅皮薄、肉質豐厚、顏色白皙、藥用性能好著稱于世,九資河茯苓和英山茯苓均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羅田茯苓是湖北省“一縣一品”道地藥材優勢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