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原到深山,從種糧食到種香菇,25年癡心不改,他就是管中顯。
管中顯本是河南駐馬店市泌陽縣人,高中畢業后到家附近的一家食用菌基地打工。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菌種竟然能神奇地長出漂亮的蘑菇,他被深深吸引;拜師學藝,苦心鉆研,他成了基地首屈一指的技術員。
管中顯(前左一)指導菇農生產
1996年,管中顯應聘來到洛陽嵩縣,成了木植街鄉的一名食用菌技術員。這里溝連溝,山連山,空氣清新,綠色遍野,堪稱發展食用菌的天堂。打小生活在平原的管中顯從此一頭扎進深山,走村串戶,翻山越嶺,手把手指導山里人種植香菇。經過兩三年的不懈努力,當地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收入成倍增長,木植街鄉成了遠近聞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當時嵩縣沒有菌種,所有的香菇菌種都要從外地購進。而隨著當地香菇種植量的快速增加,菇農們的購種量也越來越大。不容樂觀的現實是,菌種價格一再瘋漲,劣質菌種不斷出現,經常導致菇農一個生產季下來血本無歸。管中顯憤怒之余,開始行動,他一邊加強技術培訓,指導當地菇農擴大香菇種植規模,提高香菇產量,一邊借錢著手籌建嵩縣第一個菌種廠。最終,他不但終結了嵩縣山區菇農卡脖子的菌種供應問題,而且把適合山區種植、營養和經濟價值更高的桑黃菌、赤松茸、羊肚菌等新品種引進推廣開來,同時不斷更新當時種植規模最大的平菇菌種,確保其產量高、易推廣、品質優、收入高。
不到10年的時間,香菇種植已經風靡嵩縣的十多個鄉鎮,從業菇農上萬戶。其間,他不辭辛勞,跑遍了300多個山村,舉辦過無數次規模不一的技術培訓會。香菇的栽培繁育技術日新月異,單憑一己之力顯然是不夠的。鑒于此,管中顯開始招收徒弟,著手培養學生,并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他按三里五村劃片,把學生和徒弟分包到戶,從選料、裝袋、滅菌、下種、養護,到采摘、烘干等全過程,都上門服務,專人指導。服務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就帶回來了,或者在微信群里發布,師生們共同討論,及時解決。利用這種技術推廣方式,管中顯一個人變成了幾十個人,一雙手變成了幾十雙手,技術指導事半功倍,菇農增收效果明顯。也是經過這種人才培養方式,他先期招收的30多個徒弟和學生現在都可以獨當一面,成為嵩縣食用菌技術傳播的主力軍。
嵩縣地處伏牛深山,近年來很多新的綠色產業不斷興起和壯大,林、菌、牧、藥和旅游業成為新的主導或支柱產業,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山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單就食用菌產業而言,嵩縣香菇為主、多菌并舉的格局已經形成,香菇種植超過1.2億袋,羊肚菌種植超過500畝,桑黃菌栽培接近1000萬袋,最新引進的赤松茸種植面積也有200多畝,年產值高達50億元,平均利潤在30%左右。
產業規模有了,管中顯瞄上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更高層次。“我想把國外更有健康價值的菌種引進來,同時建立嵩縣食用菌網絡銷售渠道,把菇農手中的食用菌源源不斷地送上消費者的餐桌,也給菇農贏取一個公道的價格。”管中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