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集草菇、蘑菇、香菇于一身的美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糖等營養成分,有“素中之葷”的美譽。大球蓋菇栽培料來源廣泛,如,秸稈、稻殼、玉米芯、甘蔗渣、木屑、果樹枝、桑枝等各種農林廢棄物,是食用菌品種中栽培成本最低的一種,也是農林廢棄物再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典范。
當前,大球蓋菇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種植規模、市場銷量逐年增長,成為不少地區帶動農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好項目。廣西羅城縣是國家林草局鄉村振興幫扶縣,為了更好地推動大球蓋菇產業的發展,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依托羅城的氣候優勢,建立“早秋播種、秋冬采收”的種植模式,利用大棚種植技術,生產質優產量高的大球蓋菇,通過培植大球蓋菇種植大戶,建立示范生產基地,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實現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主要是以森林植物資源作為研究對象,解決林業低值副產物綜合利用和高效利用技術問題,通過挖掘產業效益、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開發食品級、醫藥級和高附加值的林源產品,形成并提供可在企業轉化應用的技術成果。針對楊樹皮利用途徑有限、其量大且附加值低、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開展楊樹皮廢棄物栽培食用菌生產技術集成創新與產業示范,經過多年探索、試驗、示范和發展,在江蘇綠雅食用菌有限公司建立了年產4000萬包杏鮑菇基質的“楊樹皮廢棄物-杏鮑菇基質-杏鮑菇產品-杏鮑菇菌渣-生物質燃料”循環利用生產基地,每年僅原料成本就節省了200萬元,而且鮮菇產量提高了8.9%,利用人工林剩余物1.35萬立方米,年產杏鮑菇2萬噸,年銷售額1億元,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效果。
大球蓋菇是近年來推廣種植的珍稀食用菌品種,發展勢頭強勁,產品深受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歡迎。但是,大球蓋菇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菌種質量無保證、栽培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夠精細、品質參差不齊、市場體系不健全等,制約了大球蓋菇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尤其是廣西的大球蓋菇種植面積和市場接受能力較低,盡管一些農民和鄉村引進和種植大球蓋菇,但因為缺乏大球蓋菇種植經驗,或沒有相應的種植技術支持,種植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大大受挫。大球蓋菇的價格和品質有很大關系,優等菇和次品菇差價懸殊,細腿薄蓋菇甚至沒有商品價值。因此,如何保證其品質,讓其賣上好價格,提高種植效益,正是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科技助力羅城大球蓋菇產業發展必須思索的問題。
2021年是科技幫扶的第一年,但通過前期的的調查和研究后,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找到了工作方向和重點。我國北方冬季寒冷,大球蓋菇基本不出菇,利用羅城的氣候優勢,推廣“早秋播種、秋冬采收”的種植模式,可以彌補北方冬季不出菇的空檔,市場價格高,種植效益好。羅城的桑樹種植面積近8萬畝,年產生桑枝6多萬噸,利用桑枝作為大球蓋菇栽培基質,就地取材,成本低廉,而且桑枝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包括:粗蛋白、木質素、纖維素和灰分,這些物質營養均衡,滿足大球蓋菇生長需求的同時將有效提高產出的大球蓋菇營養品質。在走訪龍岸鎮羅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時,鄭光耀為當地種植戶鼓勁打氣。
針對大球蓋菇屬于好氧性中低溫菇類,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采用國內獨創的覆蓋黑白膜、棚頂開透氣孔的大棚栽培技術,棚內通風良好,溫度相對較低,濕度相對較高,鮮菇畝產達到7000-9000斤以上,優等菇比例達到70%以上,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大球蓋菇產量和品質,帶動大球蓋菇種植戶走向富裕的道路。長期活躍于企業和生產第一線,鄭光耀深刻體會到沒有經濟效益的技術不是生產技術,大球蓋菇的消費市場主要在一二線城市,沒有一定種植規模很難進入批發和流通市場。因此,除了在羅城縣龍岸鎮建立一個種植面積30畝的大球蓋菇示范生產基地外,還從栽培原料、栽培配方、栽培菌種、堆制發酵、鋪料播種、栽培管理、出菇采收及包裝銷售等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大球蓋菇鮮品全部銷往廣州、南寧和桂林等一二線城市,獲得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打開銷售渠道后,龍岸鎮羅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李俊仁對大球蓋菇種植產業發展更有奔頭。
廣西羅城縣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是有條件、有潛力發展森林生態產品的好地方,當地企業和干部群眾對發展森林生態特色農業,進一步增收致富的愿望也十分強烈。基于廣西地區的大球蓋菇種植面積和市場接受能力較低,中國林科院林化所鄭光耀團隊在龍岸鎮建立了一個大球蓋菇示范栽培基地,通過栽培示范和技術培訓,解決了限制大球蓋菇產業規模擴大和阻礙綜合效益提升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具體技術問題。2022年是科技幫扶的第二年,在全面總結2021年示范栽培基地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基礎上,尤其是病蟲害防治,通過扶持大球蓋菇種植大戶,帶動農戶種植共同致富,全力培育大球蓋菇種植產業,力爭把大球蓋菇產業做大做強,不辜負當地百姓的信任和期待,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實現科技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