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202205/11/10-57-27-59-283825.jpeg)
“這小小的食用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總算結出了致富的果子。”近日,在位于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沙河鎮沙河社區的開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基地,做完食用菌常規檢查的老袁說。
老袁叫袁大華。提起從當初連年虧損到如今年產值約60萬元的經歷,現年45歲的袁大華興奮不已。袁大華曾經在外務工,每月兩三千元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開支。2008年春節前回家,他發現一些村民種植食用菌掙的錢比自己還多,頓生返鄉種植食用菌的念頭。
說干就干,袁大華和志趣相投的兩位朋友東拼西湊了16余萬元辦起了菌種廠,開始了以蜜環菌、香菇木耳等菌種的培養、生產。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菌種廠興辦之初,因受市場行情等多種因素影響,袁大華不僅沒賺到錢,而且虧損嚴重。2011年,巨額虧損已讓菌種廠瀕臨“破產”。合伙人打起了退堂鼓,袁大華卻說:“現在退出,一切努力都白費,倒不如再堅持一下看看。”袁大華拿出多年積蓄,以較低價格接手廠子,并約定逐年償還合伙人剩余投資款。
袁大華全身心投入,吃住在廠里,還經常叫上父母來幫忙。食用菌生產環節多,母種培養、分裝、消毒、點菌、養菌等都需要人力。為節約成本,袁大華帶著妻子夜以繼日、親力親為。縣農村互助發展協會了解到袁大華需要資金,就每年為他提供5萬元的小額創業資金。在日常回訪中,協會還提供食用菌市場信息,以便袁大華生產管理。幾年的摸爬滾打,袁大華掌握了技術、積累了經驗,生產的菌種質量逐步提高,成活率達90%以上,經濟效益逐年攀升。
為打造品牌,2016年6月,袁大華擴大規模,成立了開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提供食用菌培育技術、菌種制作、菌棒生產、香菇銷售的全程生態產業鏈服務。因為市場穩定向好,合作社年產食用菌從接手之初的三四萬瓶一下子增長到60余萬瓶,凈利潤可觀。為保證生產質量、適應市場,2017年起,袁大華連續幾年累計投資30余萬元購買新設備、建設廠房和場地。
“每天收入200元左右,按一年務工100多天計算,能輕松收入2萬多。”現年40多歲的楊菊秀,就是在開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幫助下,一家人不僅脫了貧,日子還越過越紅火。楊菊秀自2016年合作社成立時,就跟著十幾位村民到這里務工,既賺了錢,又照顧了年邁的父親和3個孩子。
“市場是發展變化的,一定要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不斷更新菌種品種。”如今,開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食用菌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等地。“下一步,我要憑借產品質量贏得市場,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提及未來,袁大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