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我國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技術進步、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制度化救災保障體系創新、國家糧食與安全儲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及重要農產品安全。
農業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具有產業化程度不高、綜合競爭力不強、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偏低等特點,以及區域農業資源類型多樣、農業生態環境復雜、產業分工加快但制度化協作機制建設存在短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和發展保障能力差異大等問題。此外,農業發展還面臨較為嚴重的洪澇、冰雹、干旱、凍害、干熱風、病蟲害等風險,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供給、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障礙。因此,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將切實提升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與水平。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路徑和重要手段。但需要清晰認識和深刻把握農業基礎設施、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基礎性載體是4種類型的農業基礎資源,即農業用地、林業用地、草原草場以及內河、湖泊及近海等漁業資源。圍繞有效開發、科學賦能、產能提升、綠色保護等構建環節,與時俱進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立農”之本。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與水平的目的,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一是在有效保護4種類型農業基礎資源數量的基礎上,確保農業用地、基本農田用途的合理規劃,將18億畝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體系。二是補齊土壤改良和農田排灌設施短板,在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基礎上,健全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及生態“三位一體”的長效管護機制,賦予高標準農田新動能,進而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及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三是樹立大食物觀,并以之為引領,支持樹立大農業資源觀和農業產業觀,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的食物生產與供給體系。因此,應基于區域農業、省域農業和食物資源稟賦,適時啟動高標準林業用地、高標準草原及畜牧業用地,以及高標準湖泊、內河及近海體系建設,構建有效落實大食物觀的載體制度和體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實踐證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有效應對洪澇、干旱和其他極端氣象災害的重要基礎設施,是跨農業區域調配、分配水資源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因而持續強化、創新改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與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需要更加重視建設跨區域的大型、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以便實施跨區域水資源調配和匹配。從高質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視角,需要強化3種類型的水利設施建設:一是重視建設大江大河治理型水利設施和農業區域間水資源調配型水利設施,二是重視農田排水系統建設,特別是升級田間“灌溉”與“排水”設施的保障功能,三是重視先進灌溉設施尤其是數字化技術賦能高效率、高質量、精準化的灌溉體系建設。
農業科技是強勁支撐。與農業科技發達國家相比,現階段我國農業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創新與推廣還存在諸多短板。具體表現為涉農生命科學及生物工程技術、涉農信息科學及數字化工程技術差距較小;涉農材料科學及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技術、涉農發展科學研究及發展政策創新差距較大。因此,需要系統升級和強化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著眼全球農業科技競爭格局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要,我國需要重視創新和推廣10項關鍵技術:一是數字化技術賦能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創新與設計;二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地生態環境優化治理技術;三是依托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資源“三變”改革,創新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家庭農場的規劃與設計技術;四是數字化農業裝備創新及省力化技術推廣;五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投入品創新及技術;六是生物科技支撐的高抗性品種技術創新及品種推廣;七是保護性耕作、草原放牧可持續模式創新及技術推廣;八是農產品及食品儲運、加工技術集成及供應鏈技術創新;九是農業—食品產業融合模式創新及工程技術推廣;十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模式創新及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創新。
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是支撐農業防災減災的綜合性基礎性工程,必須重視支撐農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及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農田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鑒于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極其復雜性,需要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賦能,建設精準化、智能化的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檢測評估體系,建成高效率檢測和高質量管控土壤質量、水源水質污染、農產品和食品污染治理體系。制定嚴格的農業碳排放標準和監管措施,依托技術創新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支撐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切實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與水平,還需要科學測算國家糧食安全儲備規模、結構及儲備體系的區域布局格局,完善和升級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基礎設施。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加大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支持力度,依托積極財稅政策激勵、引導涉糧企業投資糧食主產區和建立制度化的協作機制與模式。(來源:學習時報 2024-5-6 A5版 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