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也是農業經營的基本特征。探尋廣大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發展路徑,對于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立足世界農業強國的共性特征和中國基本國情農情,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應當在把握小農戶發展的基本事實和面臨的困難堵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發展方位,優化制度體系,強化政策支持,以實現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同頻升級。
從多角度審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關系,一方面,要看到小農戶的普遍性是農業生產的穩固基石,我國小農戶主體地位的長期性是歷史與現實的選擇。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經營戶達2.07億戶,規模農業經營戶僅占1.92%。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推進,部分農戶將退出農業,但小農戶占主體的狀況難以改變。國際經驗表明,農場平均經營規模的增加是一個長期過程。考慮到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和依然緊張的人地關系,小農戶占主體的狀況將持續很久。另一方面,要理解我國小農戶生產的現代化屬性。傳統上,小農戶被視為以滿足家庭消費為目的、具有非理性經濟行為的經營組織。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我國小農戶生產方式已發生深刻變化。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已躋身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業要素投入基本全面現代化,化肥、農藥使用已步入減量化階段,農機裝備保有量近2億臺(套),總動力11億千瓦,綜合機械化率超73%,主要糧食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小農戶經營已高度市場化,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品種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展現出顯著的現代化屬性。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核心在于構建農業產業組織與農戶的共生機制,實現要素融合、互利共贏和共同成長。現階段,通過強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可以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形成標準化、商品化和一體化的食物與農業產業體系,提高我國食物與農業系統的競爭力和韌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二是推動現代農業要素和現代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擴散,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品質支撐;三是提升農戶本身素質和經營能力,推動農業經營群體的持續現代化。
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堵點。一是“四化”特征導致有效鏈接動力不足,我國小農戶存在規模超小化、土地細碎化、勞動力老齡化、兼業普遍化等“四化”特征,成為制約其與現代農業組織有效銜接的關鍵因素。規模超小化導致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降低銜接動力;土地細碎化和勞動力老齡化增加管理成本,增強合作不確定性;兼業普遍化和老齡化導致農戶傾向選擇生存性經營策略,不利于融入現代產業模式。二是農業政策體系中小農戶利益體現不充分,我國在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對小農戶的關注和支持仍有待加強。此外,政策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地方過于追求速度和規模,忽視小農戶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三是多主體利益兼容機制不完善,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中,小農戶常處于邊緣、弱勢地位。除經濟力量弱小、缺乏談判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現代產業組織與小農戶間未建立穩固的利益兼容機制。企業和合作社基于經濟利益考慮,與農戶共享動力的不足,導致農業產業組織松散,小農戶無法與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形成穩固鏈接。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首先要正確界定小農戶地位與作用。以成長視角看待小農戶群體,明確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作用變化。政策上需嚴格區分“經營農戶”與“非農戶”,聚焦經營農戶提供政策支持。適時調整小農戶規模標準,確保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農業支持政策的普惠性,為成長性小農戶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完善適合發展型小農戶成長的經營制度,土地延包工作要堅持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土地承包制度,給予農業經營者穩定預期,為小農戶持續成長提供產權保障。構建內生性核心農戶培育制度,促進小農戶內生性發展。最后,要完善現代農業組織鏈接小農的治理機制,出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監測與評估管理相關辦法,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對龍頭企業履職情況的監督與評價。堅持做好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治理工作,發揮好合作社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功能作用。增強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助農功能,在對其提供財政、稅收、金融等支持的同時強化其助農、帶農責任,并完善考核辦法。(作者: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士海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