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3-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蔡海英 特約通訊員 余康)3月16日,四川銀耳科研所抽派技術精英到陳河萬畝銀耳示范片給耳農召開椴木銀耳栽培新技術培訓會,并指導銀耳技術生產。
在通江縣陳河鄉陳家壩村示范基地現場,科研所銀耳專家張傳銳耐心細致地給當地耳農講解通江椴木銀耳創新栽培高產新技術——銀耳接種空封蠟。椴木耳棒接種空封蠟可以做到:一是防止空氣中細菌感染銀耳菌絲;二是能夠使銀耳菌絲保溫保濕,利于菌絲成長;三是保證耳棒在搬棒、翻棒過程中銀耳菌絲不會抖落。技術人員又分別給耳農手把手講解示范,講解技術規范操作要點。耳農一邊做,技術人員一邊在旁邊講解,直到耳農完全符合操作規程為止。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耳農完全明白并接受了椴木耳棒接種空封蠟新技術。本次培訓現場會,共培訓耳農560人,發放技術資料1200份,為通江銀耳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據悉,通江銀耳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先在明代,通江銀耳便以“皇家養生益年珍品”而享譽當世。后來在清代末期,因治愈了慈溪太后痢疾一病更是名揚天下。20世紀初,通江銀耳就開始走向世界。不僅沿海一些商家派有專人常住通江采購銀耳,空運至香港、新家坡,再轉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而且還有外國人專程到通江收購銀耳。20世紀60年代以來,通江人民不斷改善和創新銀耳栽培技術,先后創造了人工接種芽孢菌種種植法、培育芽孢菌種種植法、培育菌絲菌種種植法,成為“我國人工有意識進行銀耳生產的發源地”。1991年首屆通江銀耳節在通江舉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數千名客商的青睞和佳譽,并獲得眾多商人的投資。2004年首屆動鄉銀耳節成功舉行,同時通江銀耳博物館也成功面世,其首次向世人完整地介紹了銀耳的起源、發展、生產以及貿易歷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