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如凝脂肌如雪,吹彈可破潤而潔;剔透晶瑩瑊玏殿,應是九天梨花謝。”作為食用菌界的“白富美”,“玉木耳”自去年一誕生就成為業界焦點。
“今年已經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預計明年可達8000萬元。”近日,記者在玉木耳的誕生地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采訪期間,該院院長李曉博說,研究院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團隊經過半年多的馴化、繁育,成功將玉木耳實施產業化,并推向市場。
近年來,鄒城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企業主導”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以食用菌特色主導產業為核心,兼顧發展優質林果產業,通過一系列創新,取得了卓著成效:
園區規劃與功能布局更加科學合理——與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編制了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形成了“一核、四園、一基地、一小鎮”的功能布局,規劃面積2.28萬畝,其中,核心區規劃面積6000畝。核心區創新創業中心中,占地800畝,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培訓及推廣等功能完善的食用菌專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建成,食用菌良種繁育、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等四大示范產業園初具規模。
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特色鮮明——園區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8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生產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化食用菌龍頭企業“航母群”。形成了“良種繁育—工廠化栽培—功能性食品開發——菌渣綜合利用——農作物種植——農業廢棄物利用”的完整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吸收了當地勞動力,形成了精準扶貧新渠道。榮獲了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市、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十強市、十大食用菌主產基地市等近三十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更加健全——成立了山東省食用菌育繁推一體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省食用菌良種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0余個,形成了“食用菌科技園、院士創新團隊、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投基金、成果轉化基地、食用菌培訓中心、星創天地”等七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
一二三產業及產城融合發展——依托工廠化栽培,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商貿物流及食用菌研發、文旅休閑等服務業,園區實現了“科、農、工、貿、游”一體協調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食用菌產業同時推進了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了產城、產鎮、產村融合發展。
目前,鄒城市食用菌栽培面積已達3150多萬平方米,年產鮮菇70多萬噸,品種涉及玉木耳、雙孢菇、金針菇、杏鮑菇、香菇等20個名優品種及功能性食品等延伸產品,年產值達120多億元。2015年,鄒城農業科技園區先后被省科技廳、國家科技部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全國唯——家以食用菌產業為特色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在園區的助力下,鄒城的小蘑菇做優了大產業,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大動能。”鄒城市科技局局長朱紅衛說。
良種繁育培育新舊動能轉換“源動力”
菌種直接關系到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是實現食用菌高質量、工廠化、標準化、高值化生產的重要基礎。采訪中,李曉博介紹,玉木耳只是近年來研究院培育的眾多食用菌界“新貴”之一。
據了解,為進一步豐富鄒城市食用菌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山東常生源菌業有限公司、鄒旺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先后選育了“金針菇長生BJ-1”、“金針菇SD-2”、“豐5”、“姬菇1011”等多個品種,山東福禾菌業科技有限公司、濟寧利馬菌業有限公司、山東每美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先后引進了“來福蘑”、“榆黃蘑”、“榆耳”、山茶茸和褐菇等多個菌種。
李曉博說,目前研究院儲備的正在小試階段的優良品種還有20多個。
“良種的繁育推廣是推動食用菌產業換代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朱紅衛說,種質資源的不斷創新為鄒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培育了“新動能”。
近年來,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高度重視食用菌良種繁育工作,圍繞食用菌產業鏈,以良種繁育為核心,依托龍頭企業相繼建立了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李玉院士工作站、良種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食用菌科技園(孵化平臺)等一批創新平臺,規劃建設了省農業高新區的核心區及食用菌良種繁育產業園,食藥用菌智能工廠化生產科技產業園,食藥用菌精深加工科技產業園,食藥用菌循環經濟科技產業園等五個科技產業園。
依托平臺優勢,園區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王琦等多個行業頂尖科研團隊,全面深化了與吉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山東省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等省內外多家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同時,園區還不斷集中優勢資源重點開展大宗食用菌優良品種的引進、選育及珍稀食用菌的馴化、選育,從源頭上保障了食用菌新產品的供給質量。據介紹,在鄒城,目前形成規模的名優食用菌品種已達20多個。
規模發展產業“航母”已然形成
濟寧利馬菌業有限公司日產60噸金針菇項目、山東友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產120噸金針菇項目、山東恒發食用菌有限公司日產100噸杏鮑菇項目......
“如果說研發機構的良種繁育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源動力,那么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則讓這些新力量得以落地、成長、壯大,使其切實變成了加快鄒城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朱紅衛說。
“項目投資5億元,已經正式投產運行,如果滿負荷生產,可日產130噸,年銷售收入將近3.5個億,成為全國單產最大的瓶栽金針菇生產基地。”在友碩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現場,公司行政副總鄭振東向記者介紹,該項目的達產創造了食用菌行業工廠化建設的新速度,標志著鄒城食用菌產業化、規模化、集群化、標準化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介紹,繼上述多個項目投產達效后,恒信生物投資7億元日產180噸金針菇及白玉菇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富馬生物投資3.2億元的金針菇項目等又一批新項目在園區已于近期陸續開工建設。
“目前,園區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和經濟合作組織已達50余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0余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朱紅衛形容說,眾多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及科技人才的集聚,大批規模化項目的落地,讓鄒城建成了當前國內規模最大、生產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化食用菌龍頭企業“航母群”。
融合“物聯網+”智能化栽培精耕智慧農業
“物聯網的使用為公司栽培食用菌插上了智能‘翅膀’。”常生源菌業公司總經理常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了物聯網,鄒城食用菌產業“如虎添翼”。
2015年,通過鄒城科技局牽線搭橋,常生源菌業投資200萬元與黑龍江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聯合建設了物聯網平臺,實現了食用菌栽培全過程精準智能控制,提升了產品質量。
在鄒城,同樣通過物聯網發展智能化工廠栽培的還有利馬菌業、友碩生物科技等多家企業。“有了物聯網平臺,我們的蘑菇就有了‘身份證’,消費者可以吃得明明白白。”利馬菌業公司總經理張廣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物聯網的運用不僅讓企業實現了生產過程精準化、智能化,同時也可以讓消費者對所購產品全程可視,實現了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朱紅衛說,近年來,為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智慧升級,以常生源菌業為示范樣板,鄒城不斷引導企業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扶持企業聯合互聯網公司開發精準數據化控制平臺,開展食用菌產業全過程智能控制建設,加快實現產業鏈條標準化(生產+加工+流通+市場+餐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鄒城食用菌產業已經從當初的塌陷地、簡易菇房、一般工廠化栽培,發展到了現在的全過程智能化栽培,實現了四代升級。“食用菌產業的智能化升級為鄒城智慧農業的發展趟出了一條新路。”
延伸鏈條高值化開發促優化升級
“加快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不能只靠“賣蘑菇”,更重要的是要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全產業鏈的高值化開發。”山東瑞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慶安認為,這是現代農業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
山東瑞昌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出口脫水蔬菜及速凍蔬菜深加工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現有4條供給800m2的凍干生產線,1條2噸/小時的單凍干生產線,4條熱烘干燥生產線,采用了國際領先的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產品出口歐盟、美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山東集盛雙孢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該公司在發展雙孢菇栽培的同時,也通過與高校聯合攻關,用科技手段發展起了菌渣綜合利用——開發生物有機肥,把綠色肥料重新“反哺”到當地玉米、小麥、林果等農田,將食用菌鏈條的下游產業做得“風生水起”。
圍繞食用菌,山東宇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鄒旺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靈芝盆景栽培、濟寧十八趟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金針菇保健飲料開發、常生源菌業的巴西菇多糖(抗癌藥物成分)提取……,在鄒城,“一大波”以食用菌為特色的新產業、新業態正蓬勃發展。
目前,以食用菌產業為紐帶,鄒城打破了傳統單一模式,已經形成了食用菌“良種繁育——工廠化栽培——功能性食品開發——菌渣綜合利用——農作物種植——農業廢棄物利用”的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精準扶貧新模式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其實,產業優化升級,動能新舊轉換,受益的不只是企業,還有當地的農民。
瑞昌公司采用基地+農戶的模式,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帶動300多戶農民脫貧;常生源菌業通過發展食用菌種植基地帶動2700多戶農民增收;福禾菌業通過優質菌種繁育推廣,帶動3000余戶農民致富;友碩生物科技安置農村勞動力500多人......
“近年來,園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已經逐漸建立起了園區+研究院+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的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模式。”朱紅衛說。
經過多次調研采訪,記者發現,當前,在山東全面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園區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鄒城已經先行一步,“火力全開”,加快了創新資源的集聚,加強了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日新月異。目前,鄒城正在爭創省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
“今后,以種質資源創新為核心,鄒城還要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手段加速推進智慧產業化,產業智慧化。”朱紅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