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萊西市西沙埠村村民臧玉佳的菌菇種植大棚內,一個個黑皮雞樅菌從菌包里冒出頭來,長勢喜人。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樺木溝林場里,工人們忙著收蘑菇。
“青島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員郭立忠教授幫我們林下種植的蘑菇,成了我們的致富傘”,一位劉姓牧民高興地說。
樺木溝林場經過一年的采樣調研和小規模試驗,今年擴大規模種植了300畝大球蓋菇,每畝收益達2.5萬元,林場僅這一項就收入近800萬元產值,實現效益100萬元以上。郭立忠說,明年將會在克什克騰旗全面推廣這種種植模式。
從黃海之濱的青島到樹木林立的草原,近年來,山東省食用菌產業體系崗位專家、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郭立忠在立足教學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行動,他走到全國多地指導食用菌種植,將知識和技術送到大江南北,被菇農們親切地稱為“蘑菇教授”。
“騰籠換鳥”,創新食用菌種植新模式
臧玉佳原本是個養雞戶,利用廢棄的雞棚設備,把雞棚改造變成了菇棚,種植珍稀食用菌種——黑皮雞樅菌。“種植這種食用菌比飼養小雞的收益要高啊。”臧玉佳說。
在西沙埠村,像臧玉佳這樣靠著種植黑皮雞樅菌、繡球菇等菌種的農民,數不勝數。西沙埠村位于大沽河西岸,多年來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是郭立忠和他的科研團隊讓這個小村莊富裕起來。
郭立忠在現場發現,這里很多農戶家都有養殖雞棚。變雞棚為菇棚,郭立忠提議將原有的雞棚進行改造,利用原來的養雞加溫設備,加上三條噴霧路線,將雞棚改造成為菌菇種植棚,給養殖戶帶來新的轉型收入。去年開始,在他的培訓與幫助下,西沙埠村村民們試種了黑皮雞樅菌、繡球菌,取得成功,雞棚繡球菌栽培新模式讓菇農們人均收入增加了1倍多。
以林養菌,林下種蘑菇助力脫貧致富
“這是一片天然的蘑菇生長寶地啊。”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的郭立忠,第一次踏進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樺木溝林場就眼前一亮,看到了這塊“寶地”的大好前景。他高興地說,在林下種植蘑菇,一定能成功。
郭立忠的自信,來自于他30多年食用菌種植方面的科研成果、知識、技術與實踐經驗。
“以林養菌、以菌促林”。今年7月,克什克騰旗牽手青島農業大學成立林草牧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展林下高效生態農業,把植樹造林與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作為發展研究院首推的9個項目之一,“蘑菇教授”團隊牽頭的“林下栽培食用菌輕簡化技術示范與應用”項目,通過搜集品種資源和進行林下小氣候研究、生物學特性研究,獲得適宜品種,建立菌種繁育體系,集成輕簡化技術和適宜林下栽培模式。
新開地鄉是克什克騰旗最典型的高寒曼甸地區,平均海拔1410米,全鄉總耕地面積很少,水澆地只有十分之一,加上近年來市場環境、天氣等不良因素的疊加影響,傳統種植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郭立忠技術服務隊的到來,讓農民掌握了食用菌的種植技術。“我去年投入了六個棚五萬多菌棒,今年把本都收回來了,盈利24萬元。”雙山子村民苗清宇高興地說。
在農戶李艷強的手機微信里,有一個“新開地鄉香菇產業群”。“科技特派員郭立忠教授在群里會給我們解答各種疑問。”李艷強樂呵呵地說,“有了技術保障,香菇自然長得好,今年我的10個蘑菇冷棚純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
自今年6月12日以來,郭立忠多次深入甘肅省隴南徽縣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在他的精心指導下,林下栽培的黑靈芝、雞腿菇、毛木耳、秀珍菇等品種長勢良好、產量很高。“青島市和隴南結對幫扶實施以來,我們考察了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發現這里苗木產業發展較好,決定在這里實施林下食用菌的經濟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郭立忠說。
走南闖北,科技服務護航食用菌扶貧事業
近日,記者到青島膠州市食用菌協會食用菌栽培基地采訪,80名學員正在認真地邊聽邊記,郭立忠在為他們講授食用菌菌渣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的相關專業知識。菇農劉芳聽課后說,真學到了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菇農們在種植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如今,郭立忠服務鄉村振興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光伏食用菌扶貧工程項目啟動,打響了由青島光伏產業聯盟和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團隊聯合推動實施的“山東省光伏食用菌百村強力扶貧示范工程”的第一炮。這是由郭立忠科研團隊參與實施的光伏食用菌扶貧項目,讓農民致富。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邀請了郭立忠等一批農業專家對本地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可行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該地區環境氣候適宜,非常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在郭立忠的幫助下,阜平縣很快完成了政府出規劃設計、統籌全局,金融機構出貸款,科研院所引進技術,農戶在園區集中生產,龍頭企業負責生產菌棒、產品收購,食用菌產業緊密聯合的食用菌產業聯盟,為當地食用菌扶貧事業保駕護航。
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 王建高 通訊員 楊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