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林業大學,有一位兢兢業業干事、勤勤懇懇工作的教授,她的研究雖不是很高大上,但技術革新、發明專利卻讓黑木耳實現了優質高產,推動了黑龍江木耳產業發展。有些農民直接把她的技術運用到幾十億菌袋上,曾有人建議她向征收專利使用費,但她卻說:“科研就是要對國計民生有益,只要農民腰包鼓了,就說明我的研究有價值。”她就是黑龍江很多從事食用菌栽培者口中的“菌農貼心人”——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鄒莉。
從小就熱愛森林和大自然的鄒莉,大學畢業后到東北林業大學任教,她將教學科研方向與國家及黑龍江產業結構調整、廣大農民的需求相結合,以提升食用菌綠色、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重點開展野生食用菌馴化及栽培技術應用研究,在食用菌科研及推廣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參加工作30多年來,針對東北寒地黑木耳主要存在的栽培瓶頸與生產安全等關鍵技術問題,鄒莉潛心研究,攻克了棚式寒地黑木耳保護地優化設計參數和栽培工藝參數等關鍵技術指標,實現了寒地黑木耳提質增產的目標。她選育出了適宜寒地優質高效栽培的“DL202(黑厚圓)”等黑木耳新品種,建立了高效利用針葉樹木屑、林下枯枝落葉、農業廢棄物等替代原料的黑木耳栽培新模式。多年來,她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主持完成了黑龍江地方標準5項,授權專利8項。
鄒莉并不太看重這些成績,她更在意研究成果為群眾帶來多大實惠,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多少效益。她說,要把科研成果寫進論文,更要將科研做在大地上,把實驗室建在食用菌生產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推廣到最需要的百姓當中。在食用菌生產季節,鄒莉帶領團隊成員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田間地頭,將研究成果無償提供給食用菌栽培戶和生產企業,幫助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在向企業和林農推廣技術的過程中,鄒莉更加了解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研發出相應的技術成果。
曾經有農戶向鄒莉反映采摘后的黑木耳菌棒還有“營養”,扔掉太可惜。針對這種情況,她發明了黑木耳袋頂出耳新技術,每個菌棒袋頂能產出干耳2錢,每袋增收近0.6元。看到農村地區隨地丟棄廢棄菌棒,嚴重污染環境,她研發了菌糠再利用新方法,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正因為科研指向的精準性,其食用菌生產技術革新、發明專利的生產轉化率超過了90%。鄒莉“木耳專家”的名號在東北地區不脛而走。以前農戶要么登門請教,要么寫信咨詢,現在則是打電話發微信咨詢,她都熱情接待,耐心作答。
鄒莉的科研成果還幫助生態較為脆弱、沙漠化較嚴重的黑龍江省泰來縣,走上了發展生態型農業的新道路。2017年1月開始,鄒莉帶領食用菌團隊對泰來縣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調研。針對原食用菌生產中存在的菌種活力差、栽培管理模式落后、技術人員專業技能不高等問題,鄒莉帶領團隊成員從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到養菌、劃口,全程指導黑木耳種植。一年中,她21次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泰來縣,并派出一名團隊成員常駐當地開展指導,還無償提供自己研發的適宜當地栽培的“黑厚圓”和“黑元帥”兩個木耳新品種。
截至目前,鄒莉已無償提供給泰來縣價值近20萬元的木耳新品種,推廣了一整套成熟技術。她選擇農林廢棄物加工成的顆粒狀木屑和秸稈作為栽培原料,用于部分替代細木屑,在保證食用菌產量和品質的前提下,實現了生產原料的持續性供應,降低了食用菌的生產成本,也探索了秸稈的再利用。鄒莉還采取現場指導、開辦培訓班、發放技術手冊等多種方式,提高當地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她的團隊累計培訓技術人員近百人次,直接指導栽培黑木耳近百萬袋,泰來縣黑木耳從2017年的每袋平均產干耳35克,提高到2018年每袋平均產干耳50克。當地的黑木耳品質得到了提升,市場價格自然也提高了。來自吉林和內蒙古的經銷商對黑木耳質量贊不絕口,當場把7個大棚的黑木耳搶購一空,相關貧困戶戶均增收達3000元。
針對泰來縣食用菌技術扶貧情況,鄒莉還總結出了一套完整、詳細、有效、實用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指南,并在黑龍江省內其他地區推廣。2019年上半年,累計推廣栽培黑木耳菌袋500萬袋,創造經濟效益750萬元。
為了更好地推廣科技成果,鄒莉還帶領團隊下鄉舉辦培訓班,推廣食用菌栽培新技術、新成果。多年來,她累計培訓近6000人次。她培訓過的很多農民都變成了當地的“食用菌土專家”。鄒莉曾說:“每一項研究成果都很不易,凝結了團隊所有成員的智慧和汗水,只要農民用這些成果脫了貧、致了富,我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