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縣位于山西呂梁山脈中段,曾是山西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尚家溝村位于交口縣最南端,是深度貧困的典型代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0%。在這里,小小的菌菇,助農撐起了一把又一把的“增收致富傘”。
2017年,尚家溝村組建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然而,由于技術不成熟,一場高溫天氣讓全村70多萬菌棒損失過半,直接經濟損失達140多萬元。投資商突然撤資,菌菇基地爛尾,貧困戶分紅遭受損失,面臨如此困境,在外經商的張建斌被村民“請”了回來。
“村民都選他,就覺得他有能力把這個撐起來。當時這邊都沒有建起來,這邊都沒有塑料布,都是他當書記的時候,之前投資那個人破產了,棒子都在前面都爛掉了,然后他把塑料布都搭上,香菇都上架,然后出的菇。”本以為香菇產業的發展即將進入快車道,沒想到2018年的一場大雨,又把即將出菇的40多萬菌棒沖毀,這一次,即使張建斌提前給村民入了保險,村民們也只是拿回了本錢。
“都不想跟他干了,都說我們明年貴賤都不種了,村里見他就是指指點點,說張書記你害了我們了,我們明年可不跟你干了。”面對老百姓的質疑,張建斌也一度開始懷疑自己回村的決定是否正確,但不服輸的性子讓他開始反思,建設現代化大棚抵御外部風險,并帶動更大規模的村民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
“我的原則是攤子不能垮,而且規模不能小,也不能讓老百姓受窮。當時咱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咱們從以前的簡單的分紅模式到現在的自主發展,當時我就說你誰干我就帶上你干。我當時我壓力也很大,很焦慮這個事,因為農業產業本身就不好搞,而且他們基礎設施也差,老百姓相信咱,咱也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事兒,香菇就是以農戶種植效果最好。因為你不走這個模式的話,咱們村集體經濟也絕對走不上去。”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貧困戶有一些就拿不出錢來給他,一個菌菇棒子四塊錢,你要種兩萬棒就得8萬塊錢,沒人拿的出錢,張書記說不怕,我給你們抵墊,你們先拿棒子后給錢, 賣了香菇再給錢行不行,這人們就開始猶豫了,說行,試試吧,人們就開始2萬的、3萬的、5萬的,就開始這樣種了。”
為了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2019年,張建斌在尚家溝推行“十戶聯體”的互助發展模式,十戶左右組成一個互助聯體,并推選出戶長,通過黨帶群、富帶貧、強帶弱的方式,讓每個聯體成為農村產業發展、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
“咱們這個農村模式,我認為就是老百姓有了事做也有了收入,咱們的干部擔任戶長以后,也有了一定的收入,這就是帶動了群眾,穩住了干部,穩住了一批能人。通過黨帶群、富帶貧、強帶弱,把一些老年人也帶進來,這樣咱們現在就一個是保準能脫貧,絕對沒有返貧現象,而且咱們再下一步鄉村振興的時候,咱們村的產業我認為一定會越做越強。”
如今,尚家溝村食用菌種植戶接近百戶,加上帶動效應,可以覆蓋全村2/3的人口。目前,尚家溝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接近2萬元。小小菌菇,為尚家溝村撐起了一把“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