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 王瑞平)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農產品加工微生物遺傳改良與應用團隊在猴頭菇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科學家基于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表征了猴頭菇重組交換事件,這是首次在大型真菌中采用數量遺傳學解析重組變異的遺傳機制,研究結果有利于加深大型真菌減數分裂同源重組的理解,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
據龔文兵副研究員介紹,猴頭菇作為一種重要的大型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有
“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科學家基于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表征了猴頭菇重組交換事件,鑒定了59個重組交換熱點區域及其富集基序,并挖掘了調控重組變異的遺傳位點。
同源重組是減數分裂中的關鍵環節,使有性生殖生物進行大量遺傳變異,是遺傳多樣性和物種進化適應性的基礎。獲得的猴頭菇基因組,全基因組范圍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高精度的遺傳圖譜是極為寶貴的大數據資源,為猴頭菇生物學及遺傳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礎。
結合二代和三代測序技術,科學家先期完成了猴頭菇高質量基因組組裝,構建出猴頭菇首個微衛星標記數據庫,采用基因組重測序,構建了猴頭菇首張高精度的連鎖圖譜,這是目前食用菌中密度最高的遺傳圖譜。
相關研究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