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大產業。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木耳種植基地位于曹縣青堌集鎮班莊村,2016年之前是山東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當時,班莊村道路凹凸不平、泥濘難行,部分住房破爛不堪,農田基本建設除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打造出的幾眼機井再無其它。
近年來,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帶領村民種植黃貝毛木耳,鼓了村民們的錢包,還建設扶貧車間和光伏發電項目,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并將光伏發電的盈利用來建設村莊,將班莊村打造成美麗鄉村示范點。
支部引領,拜師學藝種木耳
2010年,青堌集鎮班莊村被認定為山東省省級貧困村,當時,村內的主導產業為傳統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種植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沒收入,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村莊破爛不堪。如何“破繭成蝶”,讓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成為班莊村黨支部面臨的主要難題。班莊村黨支部書記韓濤開始外出考察適合村發展的項目,最終決定發展大棚木耳。
“種木耳,咱地里也能種這玩意兒?”說起這事,當時村民顧慮重重,多數人不接受、不理解。盡管當時對村民進行了分析講解和宣傳發動,但愿意種植的村民寥寥無幾。村干部們沒有灰心,決定由黨員先行先試。韓濤帶領部分群眾前往江蘇豐縣等地的毛木耳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拜師學藝,聘請相關專家對毛木耳的市場行情和種植技術向全村村民分析講解,自己先掌握了大棚木耳的種植技術、率先示范。
克服難題,讓木耳種植“活”起來
專家來了,菌種有了,種植信心有了,但村民遇到了大難題,那就是沒場地。“當時,一片地種植的全是樹,沒辦法,只能挨家挨戶搞動員,費了不少勁兒,最終的結果很令人滿意,村民們把樹砍掉后,我們將地平整了一番,通過簡單規劃后,就開始建起了種植大棚,”韓濤笑著說。
種植木耳的技術員是村里專門從江蘇豐縣邀請來的,指導了半年,第一批木耳成功采摘的時候,技術員才離開。有了老師的手把手指導和傳授,班莊村的首批木耳種植戶很快就掌握了技術要領并一次性試種成功。于是,大伙兒的信心倍增,而且班莊村搞木耳種植過程中無意發現了自己的優勢——木耳種植的原材料是鋸末,而曹縣的木材加工業興盛發達,原料多而廉價。
現在,在班莊村提起種木耳的技術,每個種植戶都能侃侃而談。班莊村有70多戶村民種植木耳,90個大棚占地200余畝,成為了曹縣最大的木耳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