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202109/23/09-26-19-94-283825.jpg)
秋高氣爽,巴蜀大地涌動著豐收的喜悅。在四川省廣元市,光伏發電與農業種植相結合,竹蓀、銀耳、羊肚菌長勢喜人。
群山環抱,草木蔥蘢。在旺蒼西部的大山里,有一排亮晃晃的“工業風”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嘉川鎮寨梁村的光伏農業產業園。
寨梁村地處河谷,一年光照時間多達1352個小時,夏天甚至可以多達每天14個小時。2016年,旺蒼縣委辦公室派駐寨梁村第一書記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發展機遇,在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科技廳和旺蒼縣政府共同出資250萬元,在寨梁村建立起首個光伏發電和農業種植相結合的科技項目。
作為全省第一個
“吃螃蟹”的村子,寨梁村實施
“光伏+生態農業”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困難是轉變村民的意識。在寨梁村,村民祖祖輩輩靠土地獲得收入。現在突然要把土地流轉出來建設光伏大棚,一些村民起初不太理解。建大棚容易,但要如何把光伏大棚與村民增收相結合,減少村民的土地顧慮是難題,要增收,棚下也一定要有產業帶動。
![](https://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202109/23/09-26-30-79-283825.jpg)
為此,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光伏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光伏大棚下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村民可以在合作社務工,所獲利潤按比例進行分配,由支部書記任法人代表,對光伏大棚項目進行統一管理,對接省科技廳、省農科院等上級單位,形成
“黨支部+科研機構+專合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
寨梁村建設起11個光伏大棚。棚上是光伏發電,棚下發展竹蓀、銀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種植產業,將光伏發電與種植巧妙結合,探索農光互補立體農業發展新模式。每年光伏發電賣給國家電網,獲得穩定的6萬余元電力收入,棚下種植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專合社年收入20多萬元。
羊肚菌每年11月下種,次年3月收獲,現在正是土地空閑之時,光伏大棚下放著香菇菌棒。為了持續搞好食用菌種植產業,讓村民增收致富,嘉川鎮定期邀請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和旺蒼縣相關部門下派農技專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依靠科學的技術手段和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寨梁村的立體農業體系逐漸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