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之一。如今,蘑菇栽培不僅采用露天、大棚等傳統方法,更發展出工廠化栽培新形式。9月24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村鎮平菇工廠化栽培示范基地里,平菇正舒適地生長在“空調房”中,得益于這些“空調房”的輔助,實現平菇生長過程中大通風與低室溫之間的平衡,在達到產能飛越的同時大幅節能,更實現一年四季皆豐收的美好愿景。
平菇就是人們日常飲食當中最常見的蘑菇,而人們食用的各種蘑菇也叫食用菌,位于西海岸新區藏馬山以西的大村鎮具有深厚的食用菌發展歷史。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大村鎮居民就開始自發種植蘑菇,自1983年開始引進產業化食用菌。2004年以來,食用菌產業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大村鎮政府在全鎮掀起發展食用菌熱潮,通過以科促農、以科興農等舉措全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在平菇工廠化栽培示范基地的蘑菇房里,作為蘑菇生長的載體,菌包就像超市貨架上的物品,有序地擺放在架子上,從菌包之內正慢慢鉆出新鮮的蘑菇。從培養到出菇,一般在40天左右的時間里蘑菇就可生長完成。在蘑菇房里,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里邊冷氣十足。而在蘑菇房外,光照指示、加濕指示、排風指示等多個指示燈在控制面板上以不同色彩點亮,以便工作人員對房間內的各方面指標進行監控調整。而對于蘑菇的栽培來說,通風和溫度正是它們生長的關鍵。
平菇在培養階段溫度一般控制在21-23℃,而出菇階段一般控制在15-18℃。與此同時,平菇在生長后期需要大量通風,生長一小時往往需要通風40分鐘以上,以達到其供氧要求。然而,夏季的風溫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而一般制冷設備耗能大、成本高,因此,很難解決大通風加低室溫的平菇生長環境要求。大村鎮采用工廠化平菇栽培,在實際生產中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設計研發專門為平菇生長打造的“空調房”,在大幅度提高產能的同時,還實現80%節能。
傳統意義上的蘑菇栽培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二百畝的產地往往需要上百人參與其中的勞作。而在大村鎮的工廠化平菇生產基地里,平日只需5-6個工作人員在此地忙碌。同時,蘑菇栽培也會帶動產業鏈發展,從菌包制作到原料回收等環節,都需要工人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會帶動勞動力就業。一年四季產量高,品質穩定可靠,讓大村鎮工廠化生產的平菇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銷售半徑輻射到周邊300公里范圍,濟南、日照、連云港等地的進貨商都從此處采購。
“蘑菇之鄉”如今已經成為大村鎮的一張名片。通過鎮上多年的努力,這里也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山東省珍稀食用菌第一鎮”的榮譽和稱號。鎮上目前引進培育7家龍頭食用菌企業,共占地1200余畝,建設食用菌種植棚1800余個,全鎮年菌棒保有量800-1200萬棒、年產菌菇3000余噸,年實現銷售收入5000余萬元,帶動勞動力1800余人,實現產業由單一種植到規模產業化的量變,進而在鄉村振興之路的探索中不斷突破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