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食用菌產業后起之秀,為探尋如何立足縣域做好“土特產”文章,中國農村雜志社調研組近期深入阜平走訪調研,圍繞上規模、抓整合、提品質、延鏈條、重投入、共致富六個方面,問計基層、尋找答案。
規模小,如何壯大?
【問計方向】規模小,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少地方都把實現規模化,作為推進產業振興的重要方向。那多大規模才算合適?搞規模化要依托哪些力量?普通農戶怎么融入規模化生產?
實踐探索:找準關鍵帶動力量,推動適度規模化
阜平縣地處太行山深處,“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全是山區,氣候冷涼、山清水秀,木料資源豐富,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
2015年,食用菌被明確為阜平扶貧的主導產業。如何上規模、產業化?阜平瞄準菌種、菌棒、種植、收儲、銷運等不同環節,鎖定園區(基地)、企業(合作社)、菇農三類關鍵主體,拿出數億元財政資金進行重點扶持——企業(合作社)入駐基地(園區),農戶參與率達到80%且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給予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年設計生產能力在150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日生產5萬棒以上,則給予全部資金投入的40%資金補貼。對于基地(園區)內新建標準化冷庫,政府給予每平方米150元的資金補貼;對新建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施暖棚每平方米補貼20元,鋼架涼棚每平方米補貼5元,林下小拱棚每平方米補貼1元。農戶購買菌棒符合條件的,也給予一定數額補貼。
持續多年努力,阜平食用菌規模化之路越走越寬——完成投資額超過15億元,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標準化棚室4658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余萬棒,年生產總值9億多元。
但規模的擴大也并非“上不封頂”。為保證更多群眾參與食用菌產業并獲益,2022年7月,阜平縣出臺辦法對單戶包棚的數量進行限制。按棚室可容納棒數計算,原則上每個每戶栽培總量“不超過6萬棒”。“這兩年想要租棚種菇的人太多,菌棚成了搶手貨。”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吉軍介紹。
【調研手記】阜平推進規模化的做法,不一味追求菌棚面積的不斷增加,而更加注重在供種、管理、采收、銷售等環節實現集中統一經營,實現攤薄成本、統一標準、集中銷售,促進農業經營效率提高。
布局散,如何整合?
【問計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優化特色產業布局,資源整合必不可少。具體操作時會涉及許多具體問題:由誰牽頭?誰來主導?靠什么來吸引大家參與?用什么措施推進整合?是鼓勵“大魚”吃“小魚”,還是打造利益聯合體?
實踐探索:立足生產加工環節,抓住實體經濟不斷完善業態
產業選準了,如何謀劃推進最關鍵。
阜平縣推進食用菌產業整合,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多年不斷投入,將分散的小型菌農嵌入進一個完整的產銷加體系,實現集團作戰、規模經營。
在“六統一分”的模式下,阜平種菇的農戶如同工廠車間的工人,“買棒、租棚、出菇、交售”就是菇農分戶經營的全部任務,其余的“棚室、品種、菌棒、技術、品牌、銷售”等事情,農戶不用操心。
“我們賣給農戶的菌棒,價格統一,都是三塊錢一個。”在機器轟鳴、叉車忙碌的菌棒加工車間,久豐農業科技公司經理李進紅介紹,他們每年大概要從周邊鄉鎮收購1萬噸左右木料,經過粉碎、滅菌、加料等處理之后,一天可生產10萬只菌棒,“即使木料等原材料漲價了,我們給農戶的菌棒價格也不會漲。”
菌棒價格相對固定,香菇收購的價格也相對固定,什么等級的菇就是什么價格,菇農經營風險大大減小。
【調研手記】有什么、干什么、靠什么,農業特色產業布局,檢驗決策的科學精準。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之路,與當地縣情農情緊密契合,而且在推進產業升級時,不忘給普通農戶留足發展空間,讓農戶干自己能干的、擅長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農戶經營的風險的同時,也穩定了參與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市場預期。
品質低,如何提升?
【問計方向】農業特色產業無論再怎么“特”,如果產品品質不好,得不到消費者認可,也很難持續發展。影響產品品質有三個關鍵——品種、技術、標準。品種怎么確定?技術如何推廣?標準能否達到?政府公布的、引導的,企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
實踐探索——一是抓源頭,選好品種是關鍵。
如同“芯片”的菌種,其好壞直接決定食用菌的質量。
“2015年前后,我們的菌種都是外購,但是運到阜平后發現污染率比較高,影響出菇,也影響品質。”在阜平縣天生橋鎮南栗園鋪的食用菌核心園區,河北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香菇崗位專家、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副組長陳文杰,講述他們曾經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那時候我們就決定自己做菌種”。
阜平縣天生橋鎮食用菌核心園區的液體菌種發酵車間
2016年,阜平縣國有企業阜裕投資和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增資入股當地嘉鑫種植公司(后更名為河北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點發展本地自主可控的菌種生產。
陳文杰介紹,在菌種技術研發方面,他們得到了來自中國農科院、上海市農科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吉林農大、河北農大、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多位業內頂尖專家的幫助,并與他們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目前,國煦生物已經成為阜平技術最優、供種量最大的菌種制造企業。
二是重技術,讓好的種植模式人人都會。三是嚴標準,要想賣得好就得產得優。
在國煦生物,見到了國內鮮香菇的最嚴細分樣品。行業內一般只把香菇分三個等級,在他們這兒,可以按照菇面花紋、菇面大小、香菇色澤、菇肉緊實度等指標,將鮮香菇分成六個等級。
陳文杰介紹,利用阜平本地菌種生產的鮮香菇,百分之四五十都能達到最高等級一級菇的標準,“一級香菇一斤收購價一般能到六塊錢”。
【調研手記】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作支撐,領軍人才、靈魂人物尤其關鍵。不計回報、攜手支持阜平食用菌發展的菌種專家群體,靠著專業、敬業與擔當,為了一方百姓致富,用實際行動證明“科技興農”的實踐偉力。
鏈條短,如何延長?
【問計方向】農業比較效益低,根源在產業鏈條短。產業鏈延伸能夠拓展哪些新空間?融合的乘數效應如何發揮?鄉村生活服務業與現代農業怎樣結合,融入鄉村產業體系?
實踐探索:除了關注產前產中產后,還要注意“生活+創意”。
阜平食用菌產業延鏈補鏈的重點,則是接連打出“山水”“紅色”“美食”“電商”四張牌。他們依山就勢、隨景就貌,以景區理念規劃食用菌基地,將農文旅融入和美鄉村建設。
驅車穿行在阜平縣西部的太行山深處,一幢幢食用菌大棚,閃耀在郁郁蔥蔥的樹林間,平坦整潔的柏油路猶如一條黑色緞帶,連通顧家臺、直通駱駝灣。能夠創制出四十多道菜的駱駝灣香菇宴,可葷可素、可鹽可甜,將美食與特產緊密結合,再配以民宿、小院,讓來自大山外面的游客一邊享受著太行綠肺的山水之樂,一邊流連于古村新屋的別樣體驗。
近幾年,農村電商在阜平格外受到重視,農產品電商銷售額也是成倍增長,2022年達到3.8億元。阜平縣委書記王占祥說,從全縣基礎看,發展農村電商是發揮優勢、實現突破的重要路徑。阜平今后還要積極主動作為,集中力量突破,不斷提升電商發展的層次和水平,讓其在促進群眾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轉型增效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調研手記】阜平的延鏈補鏈,更多是圍繞產品展開,今后還可以通過開發食用菌的多種功能,利用環境、鄉村做價值鏈的進一步延伸。融合“生活”與“創意”的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傳承等,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投入大,如何化解?
【問計方向】投入大、融資貴,是不少地方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大痛點。企業擴大生產要融資,怎么辦?農戶周轉資金要貸款,該找誰?貸款利息高不高、怎么算?
實踐探索——一是財政資金投向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
食峰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菌棒加工項目,財政支持280萬元用于菌棒培養,企業自己則繼續再投入了845萬元,專門用于培養車間主體建設和制冷機組購置安裝。
公司負責人李向文說:“改造后,公司的菌棒日生產能力達到了15萬棒,黑木耳等菌包日生產能力達到10萬包,能滿足全縣15個園區的500多棟棚室菌棒需求。”
二是讓農戶與農企利益關聯產生價值。
菇農張志軍、曹海艷夫婦2022年租了3個棚,買菌棒要用錢時,在手機上通過“香菇貸”申請的貸款很快就能到賬,“手機上申請貸款很方便,批得也快,還錢也只要點擊幾下”。
中國建設銀行阜平支行行長劉清霄介紹,阜平的香菇園,分散在縣域多地,距離支行路程較遠,他們依托“裕農通”為菇農開設專屬信貸產品“香菇貸”。這種貸款可線上申請、線上支用、線上還款,省得菇農為了貸款來回跑,而且利息會更少。
劉清霄說,自2019年開通“香菇貸”到現在,貸款利率已經連續三次下調,從一開始的4.25%,降到了現在的3.55%。截至目前,“香菇貸”已支持香菇種植農戶570戶,授信9300萬元,授信在當地金融機構支持香菇產業達到73%的份額。
財政支農的另一種形式,就是農業保險的補貼。阜平縣農戶食用菌的保費補貼,內容詳細。以香菇為例,1個生產周期未出險,費率為7%,保額4元,農戶每棒只需要自交保費0.1元左右;連續2個生產周期未出險,農戶每棒的自交保費就會降到0.1元以下。
【調研手記】產業不同,對資金需求的規模和規律也不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有的兩三年即可見到大成效,有的則需要五六年持續扶持才能出成績。對于那些發展勢頭正好、仍有較大潛力的,或者正處于爬坡過坎關鍵期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議三年期滿后仍能以適當方式繼續給予支持,或許“卯著勁就真上去了”。
聯農少,如何共富?
【問計方向】聯農帶農,難點在于處理好多數與少數的關系,協調主體與客體的利益關系。在聯農帶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實踐探索:依靠大多數、照顧極少數、吸引新加入。
“任利勇,2014年從事香菇產業,2019年在南峪園區種植香菇6萬棒,單棒產值6.5元,純收入15萬元。”“賈紅英,2018年至今在百家臺園區種植香菇,單棒產值6.4元,盈利11萬元。”“齊志英,2020年至今在大連地園區種植香菇,每年6萬棒,2021年單棒產值5.5元,純收入9萬元。”……
在阜平縣史家寨凹里村食峰農業科技公司走廊的光榮榜上,一串串增收致富的數字,印證著產業發展帶給村民收入上的喜人變化。
近幾年,阜平的食用菌產業,已直接帶動全縣1.5萬余戶農民戶均增收2.1萬元以上。收入還想繼續增加,但土地有限,棚就只能建那么多!怎么辦?提高棚室利用率成了企業和農戶都在琢磨的方向。
在食峰公司偌大的菌棒車間內,一垛垛四五米高的網格培養架幾乎要被堆滿,每個架子上30來層的菌棒碼放得整整齊齊。總經理李向文介紹他們與農戶合作的新模式——企業將制好的菌棒,先在公司恒溫恒濕的車間內,足足養夠100天,等還有七八天就出菇的時候,再把菌棒賣給農戶,拿去農戶的棚里去養。農戶無需多養,很快便能出菇交售。這茬菌棒不能用后馬上再換下一茬。
“相當于我們前期代替農戶養了一段時間的菇,這樣企業的菌棒車間也不再閑置,農戶的大棚也都普遍提高了使用效率,相當于一年種了兩茬菇。”李向文說,這樣既減少了農戶在自家棚內無法出菇、出菇不好的風險,又能拉長菌棒在標準生產車間的時長,大大提高菌菇商品率和大棚的出菇數量,農戶收入顯著增加。
那些不養菇的農戶,除了出去打工,也能在附近的菌棒廠和收購企業找到一份適合他們的活計。
【調研手記】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更多人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如何讓本地農民,尤其是那些技能不高、自身發展能力弱的群體增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是一個方面;如何保持住產業持續發展、收入持續增長的勢頭,讓大家都有錢賺,非常重要。要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基礎和關鍵還是人才。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創造更多條件,既聯住廣大小農戶,也聯結更多新力量,用鄉村產業發展的機會吸引各路人才,讓大家愿意留下來、扎下根,一棒接一棒,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作者:李永生 郭平穩 陳敬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