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藏省《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接種香菇菌棒進口量降至11,294噸,是2009年最高年份的1/3。其原因是2010年修改了香菇原產地標識制度,這意味著使用進口國香菇菌棒在日本生產的香菇不能標注為“(日本)國產”。
2009年,日本接種后的香菇菌棒進口量連續14年增長,創下37,131噸的歷史最高紀錄。然而,第二年(2010年)進口量減半,2011年進一步減少。所有進口產品均來自中國。進口急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香菇原產地標識制度的變化,即在(日本)銷售香菇時必須標明香菇菌種接種的國家或(日本)都道府縣。以前,即使菌棒是在進口國接種后的,只要在日本種植,即可標注為“(日本)國產”。進口香菇菌棒價格只有(日本)國產菇棒的一半,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在日本建廠,使用進口接種后的菌棒大規模生產香菇。
據全國食用菌菌種協會技術顧問福井陸夫介紹,為了保持價格競爭力,“還有一種趨勢是進口未接種的菌棒,在(日本)國內進行接種,然后將生產的香菇作為(日本)國產香菇出售”。他指出,在貿易統計中,未植菌的菌棒并不能在貿易統計中反映出來,因此很難掌握(日本)國內用此種菌棒生產香菇生產的總體情況。該協會和其他行業機構正在鼓勵(日本)農民使用注冊商標“橡子標志”,表明菌棒原料中使用了一定比例的(日本)國產樹木,以區分使用(日本)國產菌棒生產的香菇。
2022年,日本修訂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對中國香菇菌棒貿易進行阻擊。就對日香菇貿易而言,日本對中國香菇產業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抵制,嚴重影響了中日香菇貿易的正常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發揮國家和行業協會的指導、引導作用,組織出口企業抱團取暖才能有效改善貿易環境。
擴大影響,持續提升香菇產業的影響力
中國香菇產業雖然發展迅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在鞏固扶貧成果中發揮的作用愈發突出,但是全社會對于香菇產業的重視度并不高,在遭遇到國外不平等待遇時,很多時候,即便找到相關部門也難以引起重視,導致問題常常得不到及時處理。建議政府香菇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通過媒體,積極宣傳香菇在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中發揮的作用,引起社會各界對促進香菇產業發展的重視,使香菇產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由政府引導,定期舉辦優秀菇農評選、優質香菇產品評選活動,舉辦面向終端消費者的烹飪比賽等活動,增加產銷互動機會,擴大在消費者群體中的知名度;組織行業協會和規模企業建立外貿預警機制,為中國香菇企業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
抱團取暖,提升行業組織的服務水平
行業組織是由相關企業、個人在自愿基礎上,基于共同的利益要求所組成的民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也是各國保護本國行業企業的有效工具。建議加快推進行業組織向服務型社團轉型,進一步提升服務外貿企業的意識,豐富服務內容;提升行業組織新系統搜集和分析國外市場信息的能力,及時掌握日本等主要出口國的市場發展動向和發展趨勢,幫助出口企業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持續加強產業與政府聯系,將行業聲音上升為國家政策,增強行業企業的凝聚力,解決單個企業想做做不到、要做做不好的市場開發、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組織行業企業抱團應對國外不公平競爭,構建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的新機制。
主動發聲,講好中國香菇產業發展的好故事
信息不對稱是國外消費者對中國香菇產生誤解,導致抵制中國香菇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議政府部門和香菇行業組織改變意識,積極主動搶奪話語權;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行業內的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向國外介紹中國香菇產業發展成績,逐步打破國外信息壟斷,恢復消費者信心;加快培養熟悉國外市場的國際型專門人才,收集和分析貿易伙伴國法規和技術標準信息,及時為出口企業提供政策導向服務和技術改進方案;秉持開放態度,歡迎國外消費者、專家和相關人員參觀中國的示范基地,通過開放式的交流活動,打消國外消費者顧慮。
練好內功,提升香菇國際綜合競爭力
中國香菇產業客觀上還面臨品質、知識產權等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主要貿易國的制裁工具。建議組織編制實施香菇菌種戰略,加入1991年版《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公約》,探索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防止修飾性育種,激勵育種原始創新,改善香菇種業營商環境;對于非法使用菌種權的行為,加大處罰金額,必要時可參考日本經驗納入拘役處罰;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工廠化生產模式,制定易推廣施行的香菇菌棒標準,提升出口菌棒質量維持國際水平的絕對技術優勢;建立從香菇生產、加工、分裝、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全過程可追溯、可監控的產銷履歷制度和行業標準體系。
(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日本新修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特征、問題及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