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按照“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安排部署,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產業發展、資產盤活、物業經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5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23年,全區18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2351.98萬元,比2020年增加5050.91萬元,增長69.18%。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達85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6.45%,較2020年增加58個村、增長率214.81%。
一、發展模式
依托特色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型”集體經濟。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向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村和片區集聚,積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2020年以來,全區新認證“三品一標”12個,市級以上知名品牌7個,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2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52家,共富公司16家。全區成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80家,為村集體增收280.65萬元。除此之外,還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149個,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4條,建設周營鎮白樓灣濕地公園和沙溝鎮張莊石榴山莊、小營村“十里灣”田園綜合體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年均吸引游客52萬人,帶動周邊9個村年均增收12萬元,成為全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樣板。
盤活資產資源,發展“資產盤活型”集體經濟。在清產核資基礎上,對村集體的土地、山水、田園、“四荒”等資源進行合理盤活和開發,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是集體資源公開發包。開展村集體資源管理“陽光行動”,整改規范集體經濟合同5368份,涉及集體土地2.18萬畝,清收承包金1160.05萬元,實現村均增收7.3萬元。同時,高標準建設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集體資產資源的處置全部采取公開競價、招標等方式,使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利用更加公開、透明、規范。2021年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處置網絡在線第一拍。鄒塢鎮洪村建筑物拆除及處置項目全流程線上交易,歷經303輪競價最終以61.14萬元成交,溢價率高達102.85%。二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陶莊鎮尚馬村將村內廢棄磚廠、洗煤廠進行平整,投資建設了小微企業孵化園,建設高標準廠房,引進企業入駐。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5家,安置就業760人,年新增集體收入20萬元。三是積極做活邊角經濟。常莊街道店子村通過整治村內閑散土地、溝渠,清理垃圾,在村內道路兩旁種植葡萄等3100余棵,銷售收入按農戶與村集體4︰6的比例進行分成,年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
開發物業經濟,發展“物業經營型”集體經濟。引導城中村、城郊村、鎮駐地村,開發建設或購置沿街商鋪、農貿市場、專業市場、標準廠房等集體物業項目,讓村集體資產資源持久生財。一是出租沿街商鋪。新城街道東托三村借助村莊改造和城市開發,用村集體資金購置商業用房124間,僅出租商業用房一項,東托三村每年收入達200萬元。二是建設商貿市場。陶莊鎮魯橋村建設魯封橋大集商貿市場,劃分糧食、蔬菜、服飾等區域,攤位300余個,擴建商鋪10間,通過對外出租,村集體年收入30萬元。三是建設標準廠房。鄒塢鎮劉莊村利用原村部建設用地,建設標準廠房出租給企業經營。目前,該企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
立足生產生活,發展“居間服務型”集體經濟。村集體牽頭創辦合作社,組織本村勞動力,承接衛生保潔、道路養護、護林防火、農機服務等服務工作,合作社將利潤上交村集體,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是提供勞務服務。陶莊鎮徐村勞務合作社承接鎮內四好公路養護、苗木修剪和鎮文體活動中心衛生保潔等工程,既帶動村內30余人就業,又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0萬元。二是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鼓勵和引導純農業經濟的村,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全區土地托管服務面積2.2萬畝,村集體在取得每畝10元服務費的基礎上,還可以取得二次分配收益。周營鎮五村引導農戶將土地入股給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打破原有農戶承包地界限,實行全程機械化耕作,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常莊街道吳莊村朋聚合作社與中化農業山東分公司合作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建成千畝豐產示范田,村集體增收50萬元。三是提供農機服務。引導鼓勵村集體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獲取增值效益。周營鎮沙河崖村購買毛豆清洗機械,為村民、周邊農戶和外地客商提供毛豆清洗服務,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6萬元。
探索投資入股,發展“資產參股型”集體經濟。對于全區30個無經營性資產資源的村,區、鎮兩級財政專列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村集體將資金投資入股到9家企業或農民合作社,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20萬元。
二、經驗啟示
堅持以農村基層黨建為引領。注重發揮村黨支部書記“領頭雁”作用,實踐證明,有一個事業心強、有經濟頭腦、有經營能力的黨支部書記,村級班子就能活起來,就能找到適宜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路子。
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產業是基礎,離開產業的支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根據村莊實際情況和特色優勢發展村集體經濟。
堅持以加強“三資”管理為保障。要讓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在“陽光”下運行,確保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引導村級合理安排和使用村集體經濟收益,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公信力。
堅持以農民得實惠為導向。從農民群眾最迫切、最現實、最直接的需求入手,借力自身資源,努力探索村集體發展的好路子,讓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高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2024年第3期 作者:王東峰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