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浙江省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千萬工程”的經驗十分豐富,以下幾點具有普遍意義,值得各地學習。
1. 可感可及 解決群眾迫切需求
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反映鄉村建設最短板的部分,是影響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最突出的因素,也是影響鄉村發展的障礙。優先解決這些問題,體現的是尊重事實,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鄉村溫飽問題解決以后,改善生活環境成為村民迫切的需求,很多鄉村街道破敗、廢物亂推亂放、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嚴重影響農民生活品質,也阻礙鄉村產業健康發展。“千萬工程”就從環境整治做起。
首先開展的是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四旁綠化等工作,實現村內路網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為村民出行創造了條件。然后開展廁所革命,要求做到消除露天糞坑和簡陋廁所,并實現污水入管處理。在此基礎上確立垃圾“源頭分類精準化、投放清運規范化、回收利用資源化、站點運維標準化、環衛保潔精細化”的鄉村垃圾治理目標。進一步開展污水治理和河道凈化,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并擴大村莊綠化和亮化范圍。隨著“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廁所革命”的實施,鄉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是村民可感可及的實事,是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維度與建設目標。各個地方情況不同,農民的需要也不盡相同,要始終堅持農民主體的基本立場,農民要什么,就干什么;要堅持問題導向,善于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做決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集政府、市場、村集體和農民等于一體的振興鄉村的合力,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2. 久久為功 一張藍圖繪到底
首先,建設鄉村要有藍圖,把鄉村建設成什么樣,不能拍腦袋、想當然,要尊重鄉村發展特點和規律。簡單地說,要把鄉村建設成適應鄉村生產的鄉村,生態、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鄉村,適合村民生活的鄉村,有文化的和諧鄉村。鄉村建設如果沒有規劃,就會各行其是、雜亂無章,結果不僅影響鄉村產業,也影響農民生活。如果規劃脫離實際就會帶來更大問題,一些不了解鄉村特點的規劃被實施后,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社會風險,同時也削弱了鄉村產業發展條件,極大影響了農民生計和國家農業安全。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強調要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適應產業結構,完善公共服務,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
其次,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不能隨意更換藍圖,任意修改規劃,既要避免造成“前任政績、后任包袱”,又要避免“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實踐中很多“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把“一張藍圖繪到底”。浙江“千萬工程”經過20多年持續努力,才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鄉村建設最忌諱的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3. 先易后難 迭代升級
“千萬工程”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的過程,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引領起步,推動鄉村整潔有序;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推動鄉村美麗宜居;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逐步形成“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城創和美”的生動局面。浙江的“千萬工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整治環境衛生,創建清潔鄉村。
第二階段是進一步提升鄉村環境質量,以綠化、美化、亮化為重點,創建美麗鄉村。主要內容包括規劃鄉村風貌,創辦美麗庭院活動,完善中心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心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立長效保潔制度與集中治理水污染。實現了從村莊內部環境整治向村莊間整合提升拓展,從人居環境整治向經濟社會發展延伸。
第三階段是和諧鄉村創建,把美麗鄉村創建從外表美引到內在美建設,著力提升鄉村文化內涵,推動美麗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實現農村景觀的全域化綜合提升。文化建設是此階段的重點,在村莊風貌持續提升和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礎上,保護傳統村落、開展古屋保護和修繕行動,建設特色村寨,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完善村規民約、移風易俗、傳承優秀家風、建設村級文化禮堂、組建鄉村文化團體等,都是該階段的重要建設內容,重點在于滿足村民精神文化和交往娛樂需求。如浙江的文化禮堂建設,不僅是村民日常文化娛樂活動場地,也是各種民俗活動、婚喪嫁娶、入學禮、成人禮、慶生祝壽等活動的重要空間,承載著“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運會”等品牌項目,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有助于移風易俗,減輕農民負擔。
第四階段是宜居宜業和美未來鄉村建設,包括現代民居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打造未來鄉村,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程度,滿足宜居需要。但難點是解決宜業需要,僅僅強調宜居,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難以留住鄉村人才,不能有效遏制鄉村衰敗,必須解決就地就近就業問題,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地位,讓村民有事情做、有錢掙,不用背井離鄉,這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浙江這個階段的“千萬工程”把發現和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發展融合產業作為重點。努力挖掘鄉村特色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鄉村休閑、旅游度假、民宿康養、養生養老、鄉村藝術和鄉村手工藝等逐漸發展起來。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標,吸引人才返鄉創業、進村消費,最終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機制。
4. 共享共建 突出農民主體地位
鄉村建設要為農民而建,鄉村振興要為農民而興。“千萬工程”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鄉村振興的戰略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動,成為農民群眾自己想干、要干、能干的事情。因此,鄉村建設要堅持調動政府、農民和市場三方面積極性,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資助、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建設機制,鄉村建設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政府發揮指導和引導作用,指定由農民和專家參與的規劃編制,保障政策與經費支持,做好試點示范等,重點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如道路、水利、文化禮堂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農民自己能做的,諸如美麗庭院創建、房前屋后衛生清理、雜物整潔堆放、門前三包、垃圾分類等,可以通過“積分制”以及星級農戶評選、宣傳、表彰等方式,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決不能排斥農民的參與,不能把本來是主體的農民變成看客。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建設,一是要圍繞農民需求來建設,二是要引導、支持農民自己建設自己的家園。只有以農民為主體,調動多方力量,堅持共建共享、由表及里、塑形鑄魂、迭代升級等理念,完善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目標。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4中央一號文件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