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小菌菇已發展成為富民大產業。在農村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食用菌種植和加工,可以有效利用農田剩余面積和農業廢棄物,幫助農民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進而促進農業增效升級。
同時,必須清楚地知道,同其他農業種植項目一樣,“種蘑菇”是有風險的,高收益的羊肚菌自然也是高風險的。而且,這種風險的嚴重后果更甚于種植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高產”與“絕產”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一位專注食用菌種植的“土專家”這樣說過:如果種植羊肚菌有100個環節,其中一個環節做錯了,很可能顆粒無收。換句話說,食用菌種植風險點較多,諸如菌種選擇、溫度管理、濕度控制等,而且每一個風險點都存在“一票否決”的可能。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有智能出菇房、蘑菇方艙可以選擇,技術問題不再是問題。事實上,智能出菇房、蘑菇方艙這些設備,較為適合種植相對耐缺氧的常見品種,如金針菇、海鮮菇、秀珍菇等。由于這類蘑菇本身價格便宜,其與現代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此外,考慮到前期購置投入和日常用電成本等,智能出菇房、蘑菇方艙并不足以讓農戶輕松“躺贏”。拋開技術路徑、成本核算與市場銷售等關鍵問題,艷羨進而效仿別人的做法,不可能真正做成種植項目。就食用菌產業而言,尤其如此。
因此,作為普通農戶或者村集體,發展食用菌產業切忌盲目,一定想清楚、弄明白之后再出手。往上游看,有沒有值得信賴的菌種提供方,能不能選到健壯、優質、抗病的菌種;在生產中,有沒有可靠的技術支持方,能不能為菌菇生長的全周期保駕護航;采收之后,有沒有充分的銷售渠道,能不能避免蘑菇鮮品砸在手里的風險……
如果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建議先進行小規模試種,成功之后再逐漸擴大規模。穩扎穩打,而不是盲目沖動,這樣才能將種蘑菇的風險控制到最低。(來源:農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