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團隊,在野外種植黑牛肝菌取得新進展。去年起,科研人員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鎮叢崗村的榕樹下(Ficus sp.)嘗試黑牛肝菌的野外種植并形成模式,所撰寫的專利“一種黑牛肝菌的野外種植方法”于2024年6月7日獲國家(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
據了解,黑牛肝菌野外種植模式需要結合目標樹種篩選,野外立體環境如氣候、土壤、遮陰度與溫濕度等多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目前研究團隊已評估了與黑牛肝菌共生互作的38種目標樹種,構建牛肝菌林菌互作模型,進一步拓展牛肝菌與目標樹種共生互作名錄、拓寬野外生態種植地理區域,推進高原特色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鎮叢崗村的榕樹下迎來今年頭水黑牛肝菌)
暗褐網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 (Berk. & Broome) Boedijn,俗稱黑牛肝菌(Black boletus),隸屬于牛肝菌目(Boletales)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脈柄牛肝菌屬(Phlebopus),是一種味道鮮美、經濟價值高的大型真菌。黑牛肝菌屬于非嚴格共生真菌,一方面可以進行腐生培植收獲;另一方面可以用黑牛肝菌和粉蚧蟲通過菌腔蟲癭和對應目標樹種產生一種特殊的寄生關系,進而培植收獲。
黑牛肝菌實現野外人工種植和室內大規模生產所需培養技術嚴格,成本較高,對于廣大鄉村地區并不實際。作為一種山區林下經濟生態產業模式,林菌互作更容易帶動農民群眾參與,是聯農帶農、興產業富百姓的新模式。通過菌漿提純復壯液體發酵,得到具有萌發活性的菌絲,這是分配蘑菇遺傳物質的一種方法,可以幫助難以培育的真菌物種進行繁殖。并且,這種高效簡潔技術手段,不僅適用于鄉村產業振興,也為極端生態環境如石漠化地區的植樹造林與生態修復開辟了新途徑。基于此,研究團隊進行菌漿發酵創新利用,開展黑牛肝菌野外種植,為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助力。(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