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下中國食用菌的產業基礎,有沒有高產增效之策呢?為此,農民日報記者走進成功引領了中國食用菌產業向工廠化生產模式轉型的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和正在跟中國食用菌加工頭部企業開展緊密合作的張勁松所長等展開對話。
工廠化和加工鏈建設本當是“一麥兩岐”之功
“無論從傳承還是現代產業的發展規律,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工廠化和加工鏈建設本當是同步推進的,這是產業的‘一麥兩岐’。”談及中國食用菌產業當下的高產不高效困局,張勁松開門見山地說。
張勁松(右二)在云南指導靈芝種植
隨后,張勁松拿出了一組組數據,佐證他的觀點。通過張勁松了解到,中國食用菌產業開啟工廠化發展模式的同時沒能同步構建食用菌的加工鏈,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工廠化產業發展初期,經濟效益顯著,沒有重視食用菌加工鏈的產業持續發展需求;二是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研發標準高,需要大量人、財、物的前期投入,企業一開始在沒有積累的情況下無力搞研發,有了積累之后習慣于通過擴張和節本增效;三是科研機構無力抑制市場沖動,雖然科研人員認識到加工的重要性,但常常把工作重點放在有資金支持的工廠化種源培育、栽培技術完善等方面。
“審視過去二十多年我國食用菌科研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主要是提升自然農法、工廠化生產的勞動效率和產品穩定性,以此提高產量,按照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標準的科研工作,特別是圍繞從加工專用品種選育、推廣應用及其保健品產品研發到產業化的食用菌加工技術體系建設,鳳毛麟角。”張勁松說。
云南是全球菌物資源、市場消費的高地,八月中旬,記者走進云南,全面了解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及趨勢。經營態勢不錯的工廠化經營者、規模化自然農法經營主體無一不憂心于價格競爭之下產業效益得不到保證,那些勇于跟價格競爭說不的經營主體,都在努力達成兩大目標:一是通過經營特色產品提質增效,二是基于特色產品的加工儲備。
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金耳工廠化生產企業,作為特色菌菇,鮮食金耳的市場空間不小,目前價格堅挺,但是,該企業仍然在提升鮮食金耳產能的同時,加快金耳系列加工產品的研發,以此為企業持續獲利穩定發展打基礎。
云南農業大學退休教授、公司董事長李榮春表示,如果只是圍繞鮮食去發展,遲早會陷入價格競爭的困境,這不是現代農業企業應該走的路,現代農業企業應該從開門那天就圍繞工廠化和加工鏈,和科研團隊作“雙向奔赴”。
科研和經營重點圍繞加工走“雙向奔赴”之道
市場已經發出了明確信號,不管是何等特色的食用菌,在現有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上,如果食用菌設施化、工廠化經營者一直停留在只生產鮮食菌菇的一產上,最終沒有人能避開價格競爭的漩渦,只能在節本增效的路上煎熬,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害了自己的同時也毀了產業。食用菌工廠化頭部企業已紛紛布局食用菌加工產業,參與食用菌加工鏈的建設,堪稱中國食用菌產業穩產增效的一道光。這道光能否如當年食用菌工廠化之光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值得業內人士,特別是優質經營主體和科研人員思考并創新實踐。
“科研和經營重點圍繞加工走雙向奔赴之道,頭部企業、優質企業與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團隊的合作值得學習借鑒,我們公司成功申請了兩個專家工作站,就是學習頭部企業與張勁松團隊合作的結果。”站在20多個金耳深加工產品展示柜前,菌視界總經理陳勇高興地說。
云南菌視界公司在張勁松團隊支持下開發的金耳深加工產品
通過陳勇了解到,自2016年成立公司,到形成日產金耳10噸的產能,這樣的速度,別的企業也能做到,同時形成20多個金耳深加工產品,形成技術專利壁壘,競爭者就不容易做到了。而這些成果,完全得益于公司與張勁松團隊的緊密型合作,從而有機會把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逐一作不走樣地拷貝。
什么是“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通過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了解到,該所的加工技術與發酵工程研究室團隊在靈芝、猴頭菇、桑黃、灰樹花等品種上實現了系列功能性和保健食品的產品開發,就是基于“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即從加工專用品種培育、活性成分提取、功效評價、質量標準建立到產品的小試、中試、產業化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
如今,這個體系不但為江蘇安惠生物科技公司、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業內公認的食藥用菌產業頭部企業賦能,也為新的食用菌企業如云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持,用科技之光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新型“光合作用”和化學反應。
上海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應立“開枝散葉”之功
來自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信息表明,在食用菌產業現有的工廠化基礎上,補上食用菌加工鏈短板,必須依賴于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方能凸顯食藥用菌的功能性,進而加工成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獲得食藥用菌更高更穩定的附加值。
“截至目前,除了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擁有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還沒有一個團隊形成了類似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這是中國食用菌各科研團隊必須補上的短板。”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譚琦說。
張勁松(右一)在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介紹設施裝備
通過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了解到了該所建設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的全過程。作為全國最早的食用菌研究所,借力上海大都市的國際視野和機遇,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從第一任所長開始就形成了研發加工品的理念,而這一理念,于2000年前后形成了系統性建設共識。
2000年,擁有無機、有機化學及細胞生物學專業背景的張勁松博士獲得重用,成為加工技術與發酵工程研究室負責人。隨后,該團隊圍繞靈芝致力于保健品研發,于2006年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獲得6個保健品產品證書。隨后,該團隊圍繞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加強引進各學科人才,在上海市科委、農委、農科院等部門的支持下,構建起食藥用菌全產業鏈研發所需的先進設施裝備系統,并通過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的方法,深度參與中國食用菌全產業鏈的建設。截至目前,該團隊在深加工專用品種創制、功能性成分挖掘和高值利用、營養品質評價和質量控制、健康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四大方面均取得優秀成果。成功培育了加工專用品種近20個,其中包括我國首個轉讓的靈芝新品種,和率全國之先向地方政府轉讓的新品種。獲得發明專利80多個,并儲備了30多個深加工產品。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深加工產品展示墻一隅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南方食用菌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先后落戶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團隊為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貢獻了一位首席科學家和三位崗位科學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兩名。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通過引領食用菌工廠化為中國食用菌產業做大貢獻了應有的力量,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團隊及食藥用菌全產業鏈技術體系的價值,盡快散枝開花,一定能為中國食用菌產業做強貢獻更大的價值。”張勁松肯定地說。(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