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增長、消費升級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食物需求日益多樣化、品質化,對食物安全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食物結構亟待優化的新形勢,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意見。這一意見不僅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要點一:“部署落實大食物觀相關工作”
國務院總理李強8月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就部署落實大食物觀相關工作進行了討論。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
大食物觀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食,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其中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等方面的部署,這是“大食物觀”的具體體現。
要點二:大食物觀的由來
“大食物觀”由來:早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在《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一文中提出:“……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再到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大食物觀的闡釋不斷豐富和發展。(如何理解總書記所倡導的“大食物觀”)
要點三:為何強調大食物觀
《農民日報》曾刊文解讀,一方面,人民群眾對于吃的訴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建立更高質量的食物供給體系,不僅保基本,也要保多樣性。
另一方面,從我國的資源稟賦來說,我們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近20%的人口,到何處再去挖潛?這就需要跳出“糧油肉蛋奶”的傳統范疇,將視角從田間地頭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饋贈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我們要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和把握好糧食安全的要義,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多樣性的消費需求,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要點四:六大要求貫徹大食物觀相關工作
1. ——保糧為基,統籌開發。堅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拓展食物直接和間接來源,挖掘新型食品資源,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2. ——生態優先,綠色開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開發,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3. ——創新驅動,高效開發。加快構建與食物開發相匹配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突破品種、技術、設施裝備等瓶頸制約,培育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鼓勵和支持發展新型食品,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拓展農業發展空間,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
4. ——全鏈打造,深度開發。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伸食物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升產供儲加銷全產業鏈韌性和彈性,推動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5. ——強化監管,安全開發。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健全相關標準,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加強食品特別是新型食品安全全過程監管,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6. ——要素聚集,合力開發。統籌各方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多元化食物開發領域集聚,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食物開發格局。
要點五: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建成
目標1:到2027年,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普遍樹立,食物來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資源開發取得積極進展,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生物產業穩步發展,構建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產業鏈條延伸拓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
目標2:到2035年,食物產業鏈條健全完善,食物品種更加豐富多樣,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建成,食物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來源: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