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黑龍江省食用菌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黑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成功召開。
會期,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所食藥用菌精深加工研究團隊首席研究員孔祥輝,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站長、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員王延鋒,黑龍江省東寧市食用菌協會原會長徐連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食藥用菌研究所負責人聶林富,牡丹江師范學院副教授倫志明等專家圍繞木耳產品加工技術與開發、創新栽培模式與病蟲防治等內容進行了專題研討。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將推動木耳產品的消費,進而帶動加工市場規模的擴大;同時,以及新的加工技術和設備不斷應用于木耳加工行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有利于木耳產品加工市場規模的擴大”。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所食藥用菌精深加工研究團隊首席研究員孔祥輝認為,木耳產品加工市場規模未來預計將呈增長態勢。
她強調,木耳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應針對木耳不同品種、不同栽培原料、木耳不同部位、不同季節的木耳,具有的不同營養和功效特點,分別開發不同產品,同時,應根據目標活性確定活性成分的制備工藝有針對性研發特定功能的保健食品及特醫特膳食品。
隨著黑木耳產業的快速發展,黑木耳菌渣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怎樣環保、有效的解決黑木耳菌渣綜合利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峻和迫切解決的問題。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站長、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員王延鋒團隊成員齊偉紅提到,科學收集、處置黑木耳廢棄菌渣,構建黑木耳菌渣肥料循環、基質循環和燃料循環等多種生態循環模式,消除污染,可實現黑木耳可持續發展。
目前,團隊利用上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對在黑木耳廢棄物進行肥料化、燃料化、基質化、飼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可以避免菌渣堆積導致的有害物質滲出,防止對周邊環境的破壞,降低因菌渣腐敗產生的惡臭氣體排放,改善空氣質量,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菌渣中的有機物可以經過處理后再次投入到農業生產或其他領域,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近年來,木耳品質下降比較嚴重,現在市場上優質木耳越來越少,什么是優質木耳呢?黑龍江省東寧市食用菌協會原會長徐連堂認為,具有黑、圓、厚。單片、碗狀、少筋,反正面明顯,泡發比高等特征,就是市場認可的優質木耳。
他指出,黑木耳固體與液體菌種在管理上存在差異化,在木耳液體菌種發酵過程中定值快,10天過后,進入快速生長期,多點萌發,爆發性強,在高溫條件會造成菌絲體厭氧發酵,產生氨氣、二氧化碳釋放出來,造成后期出耳過慢,因此,在黑木耳液體菌種培養過程快速生長期,要適當降溫,溫度控制在22-24℃,形成低溫培養。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食藥用菌研究所負責人聶林富介紹了黑木耳立體掛袋速生高產創新技術,該技術從掛袋育耳到采收結束需65-80天左右,按每袋成品1.4元~1.8元計算;后續整體費用0.3元。平均產量0.11斤,每市斤售價按35元計算,每袋產值3.85元,每袋純收入2.15元~1.75元。
他認為,黑木耳育耳前期要做到以保溫、保濕為主,禁止連續低溫,高濕,通風不良,缺氧等環境。中后期管理,就必須科學化做到干干濕濕,拉大溫差,禁止高溫高濕的管理理念。管理好黑木耳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因多方面的因素,每個操作環節,特別細節是成敗的關鍵,要在實際管理中不斷總結和完善。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改變管理模式,禁止一條路走到黑的錯誤管理誤區,才能達到每年的豐產豐收和豐厚的經濟效益。
在栽培的過程中,黑木耳病蟲害的發生不可避免。牡丹江師范學院副教授倫志明就黑木耳常見病蟲害發生及防控關鍵技術進行了講解。她提到,木耳的主要病害包括面包菌、鏈孢霉、黃曲霉、白毛菌、黑皮病、夕陽病、白囊耙齒菌和黃耳與褐變。其中,黑木耳“夕陽病”主要發生在高溫季節,由于溫度過高、袋內濕度太大而導致菌棒內向陽面的菌絲嚴重死亡,一至二天左右,由于菌棒內部的濕度大,外界的溫度高,綠霉、細菌等雜菌開始感染,最終導致爛棒。這種情況下出耳,極易出現流耳爛耳現象。
如何防治黑木耳“夕陽病”,她提到,一旦菌袋出耳期出現夕陽病后,可用刀片將得病面的菌袋劃開剝掉,嚴防袋內積水,讓袋內多余的水分流出,以利于菌棒內部通風、降溫、降濕。在高溫天氣下,一定要等到菌袋溫度降下來后,再進行澆水。
參會代表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是一次集聚專家智慧,加快培育和形成木耳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會議,在這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中,專家們各抒己見,為木耳產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推動我國木耳產業的創新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寶貴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