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是中國
銀耳之鄉。2017年8月,為促進特色產業加快發展,通江縣成立了通江銀耳(
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組,確立了“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實現倍增、五年穩步提升”的發展目標。歷經兩年的努力,通江銀耳(食用菌)產量產值創下歷史新高,成功入圍區域品牌(地理標志保護)百強榜單,區域品牌價值達35.47億元。
出臺優惠政策 注入產業發展催化劑
雨后的山間滿目青翠。7月8日,在中國銀耳發祥地——通江縣陳河鄉沿河兩岸薄霧繚繞,一排排耳棚整齊有序,空氣中彌漫著銀耳的馨香和泥土的味道。
“老鄉,今年的銀耳怎么樣?”幾位忙著采收的工人抬頭看了看:“你是來收銀耳的?”說明來意后,一位中年婦女告訴筆者,這是漫山紅農業科技公司新建的銀耳(食用菌)產業基地。
在另一個耳棚里,筆者見到了正在翻耳棒的公司負責人李金勇。李金勇長期從事特色農業產業,“銀耳生產成本高、風險大,以前不敢做大規模。去年還是有些猶豫,沒有趕上頭班車。”他說,受去年銀耳產值創下歷史新高的效應刺激,加上縣委、縣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做大做強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的決定》和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年前就迅速籌集了200多萬元資金,建起有100多個耳棚的基地。
站在棚外的田埂上,李金勇邊走邊介紹,目前采收期還未過半,產量就已經超過了往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就像一支催化劑,激發了公司企業、專合社、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周邊勞動力就業,還吸引了不少在外人士返鄉創業。
“照目前的勢頭,明年規模會更大。”陳河鄉黨委書記楊繼介紹,通江現有150萬畝青岡林資源,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縣上已在該鄉建起了青岡樹苗圃基地,把新植耳林任務作了硬性要求。
做好風險防范 吃下產業發展定心丸
通江銀耳是通江綠色生態產業的一張名片。得天獨厚的資源、傳統的栽培技藝鑄就了獨特的品質。早在2004年,通江銀耳就被列入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名錄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先后被評為“四川十大特產”“天府七珍”“中國馳名商標”,在國家、省、市和各類博覽會評比中,獲得多項金獎和眾多榮譽。
如此好的農產品,為何以前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不高?陳河鄉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易奎說,通江銀耳除了本身生產成本較高外,還有菌種生產標準不統一,風險大,結果無保障等問題;加上一些不法商販用外來袋料銀耳冒充通江段木銀耳牟利,嚴重傷害了企業和耳農的積極性。去年,市、縣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打假行動,組建了科研攻關和技術指導團隊,嚴格菌種生產標準和準入制度,現狀才得到改變。
“看到別人種銀耳賺了錢,今年也試種了10袋菌種,沒想到現在就已經收了15斤干銀耳。”涪陽鎮下江口村村民張傳貴捧起剛烘干的銀耳,笑得格外開心。
為解決發展資金問題,推進工作組協調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在全縣創新推出了“通江銀耳快農貸”和“信用村建設”服務項目,將通江銀耳(食用菌)生產納入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獎補范疇,讓企業和農戶既有了資金來源,又沒了后顧之憂。
“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降低了種植風險,是推動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縣政協黨組副書記、推進工作組副組長魏福德說,僅去年就為全縣10個鄉鎮提供了1364萬元的風險保障。打造完整鏈條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通江銀耳的品質和食藥兼具的特性遠近聞名。統計顯示,2019年,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重點鄉(鎮)由上年的23個增加到了30個,銀耳標準菌種用量146萬袋(瓶)、木耳用種量80萬袋、香菇用種量100萬袋,分別比2018年增長35.2%、19%、23%。
產量起來了,唯有實現產值的大幅提升才是王道。推進工作組多次邀請科研院校的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深入實地調研,開展菌種、生產技術、精深加工的科技攻關,共同破解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局。通過招商引資,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春在工業園,工廠化栽培海鮮菇,日產量達45噸,年產值達1.4億元,產品現已銷往成都、西安、重慶等地。
在春在工業園的潤耳科技公司,工人們正在全封閉的車間里忙碌著,純天然的通江銀耳經過熬制、提取、配料、灌裝、檢測、包裝等一道道工序后,搖身變成面膜走向全國各地,日產量5萬多張。
自去年開始,每到銀耳采收季節,北京同仁堂藥業就會派專人上門收購。而總部位于重慶的太極集團也看到了市場潛力,今年5月,太極集團與通江縣簽訂合作協議,投資3億元在陳河鄉建設年產500萬盒的銀耳蓮子顆粒生產線。僅僅兩年時間,通江銀耳完成了從農產品到護膚品和藥品的華麗轉身,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占領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縣委把做大做強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的重任交給縣政協,我們就必須真抓實干,通過挖掘銀耳文化、打造特色小鎮、推出旅游線路等,實現產旅融合發展,將銀耳(食用菌)產業做成助力脫貧攻堅、促進群眾致富增收、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通江縣政協主席、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組組長閆丕川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