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產險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六屆農險創新發展論壇暨e農險5.0發布會”上,”中國農業保險保障研究”課題組發布了《中國農業保險保障研究報告(2019)》。
據悉,課題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員和太安農業保險研究院專業人士組成。報告在中央農辦和銀保監會及相關部委指導支持下逐步推進,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袁純清同志給予專業指導意見,經過多次調研走訪、反復研討,歷經八個月高強度深入研究方才最終完成。
報告從農業產業發展視角出發,利用詳實的數據從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農業保險保障杠桿、農業保險保障賠付等三個方面對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分析和“診斷”。
報告認為,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是衡量農業保險核心功能發揮程度的量化指標,是反映農業保險政策效果的集中體現。2018年,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再創新高,達到23.21%,同比增長19%,其中,畜牧業保險保障水平12.88%,十年來首次超過種植業保險保障水平(11.98%)。盡管農業保險提標、擴面成效初顯,但多數省份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的主要驅動力量依然是保險覆蓋面(保障廣度)的提升。與國際上典型國家比較,我國農業保險保障廣度比肩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但保障深度處于較低水平,總體保障水平是美國的1/5,加拿大的1/3和日本的1/2。
報告指出,保障杠桿是衡量農業保險投入產出效能和風險保障倍增效應的量化指標。2008-2018年,全國(不含西藏)參保農戶繳納1元保費平均可獲得的風險保障從121元提高到183.57元,農業保險保障杠桿效應明顯,主要得利于保險杠桿的提高或保險費率的降低,種植業和畜牧業保險,總體費率分別從6.6%和5.3%降低到4.7%和4.5%,分別下降了2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另一個主要貢獻是政府保費補貼,10多年各級政府保費補貼額占保費總額的比例平均為81%左右。
報告強調,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最終要通過保險損失補償來實現,保險保障賠付就是衡量某段時期農業保險對降低農業產業或農業生產者風險損失實際貢獻的指標。2008-2012年和2013 -2017年,我國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分別為54.49%、63.56%,其中,畜牧業保險賠付率較種植業更高,且保險賠付率年度間波動更大,體現了農業保險在農業防災減損和恢復生產中發揮了切實效果。
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邏輯推導和指標比對,報告指出我國農業保險保障還存在保障不充分、保障不均衡、補貼機制不健全、保險定價不科學、理賠操作不盡規范等五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并據此提出了七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全面總結過去十二年的發展經驗和問題,做好理論與模式支撐及準備;二是適應新形勢要求,更新發展理念;三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提供組織與制度保障;四是堅持增品擴面提標的方向,明確新時期農業保險發展重點;五是加大激勵引導作用,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六是開展風險評估和費率區劃,夯實農業保險發展基礎;七是加快科技推廣應用,提高農業保險服務和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