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可以有效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體系建設速度較快,農業保險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壓器”。
但也要看到,由于極端天氣多發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大,現有的農業保險體系尚不能完全契合農業現代化生產的要求,難以充分滿足農戶的差異化保障需求。例如,農業保險產品設計不夠契合各地農業發展實際,農業保險風險缺乏輸出機制,農業保險數智化水平有待提高等。
接下來可從農業保險體系建設、農業保險風險管理水平、推進農業保險數智化轉型步伐、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四方面入手,加快建設農業保險體系。
一是健全農業保險體系。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設計不夠契合農戶實際需求、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完善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加大種植收入保險實施力度,擴大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試點范圍。農業保險產品應更加貼合農業生產防風險的實際需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農業特點和氣候特征,進行差異化農業保險險種設計。根據本地農產品結構變化,及時調整保險產品供給品類,適應本地農業發展趨勢。
二是優化農業保險風險管理。我國農業保險和再保險機構雖然提升了農業保險整體風險管理水平,但目前再保險業務主要在農業保險體系內分擔,風險缺乏輸出機制,需向更深層次拓展再保險業務,建立全國性農業風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農業保險機構需從提供風險減量服務出發,化被動為主動,提前介入農業風險管理,前移風險管理關口,推進全流程農業風險管理,進而從根本上降低風險發生頻率和損失金額,為農業發展創造更大價值。統籌農業保險機制與地方政府的應急管理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的風險管理體系。
三是推進農業保險數智化轉型步伐。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不同主體數據交流和共享,建立綜合性農業保險數據應用平臺。更加科學評估災害發生概率、作物成長風險、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構建更為精準科學的農業保險風險模型。針對農業保險勘驗難、賠付周期較長的現狀,可以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勘驗等新手段進行查勘,提高定損效率。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向農業保險受眾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信息,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惠及更廣大農民群體。
四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過程監督。優化財政補貼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財政補貼資金的全流程監督。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招投標行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進一步優化政府相關部門協作機制,建立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并積極推動農業保險機構與其他經營主體、科研院所等合作,增強相關方風險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意識。注重提高農民風險管理能力,采取多種措施激發廣大農戶的參保積極性。(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