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反季節銀耳和香菇管理重點在于嚴格控溫,建議早晚通風,避免熱風入侵……”每周,古田縣老科協副會長、食用菌分會會長丁湖廣都會將這樣實用的生產提醒通過“氣象服務農業”平臺發送給菇農們。
提起丁湖廣,不少食用菌業內人士都很熟悉。丁湖廣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奮斗了60多年,先后獲得中國科協“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突出貢獻獎”、首屆“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獎”等榮譽。
草木變金 傳經送寶
“我出生在古田縣,自小對食用菌特別感興趣。1956年,我在古田縣供銷社任職后,經常下鄉同菇農打交道,漸漸熟悉了種菇技術。我從菇農那學會了種菇技術,就有責任把所獲的知識反哺農戶。”面對記者采訪,丁湖廣熱情說道。
據了解,1965年,丁湖廣參與《稻草露天栽培草菇技術試驗》項目并獲得成功,稻草變廢為寶,為農民種植草菇開辟了一條新道路。上世紀80年代,丁湖廣總結撰寫了《香菇速生高產栽培新技術》,在業內已頗有名氣。在為該縣菇農解答生產難題的同時,還應陜西安康、廣西融水、四川雅安等地邀請,指導當地農民種植香菇,受到當地農民的好評。
多年來,丁湖廣不遠千里奔赴湖北、湖南、廣西、山西以及黑龍江、西藏等20多個省市;走遍本縣14個鄉(街道)167個行政村,現場破解種菇技術難題1060個,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213期,培訓技術1.3萬人次,為農戶傳授菌菇種植技術。多家媒體報道稱其為“東方菇師”。
凝心聚力 攻克難關
在傳播菌菇種植技術的同時,丁湖廣十分注重技術創新與研究。古田縣現有銀耳產量占全球90%,但是綠霉菌侵害等難題一直制約著產業發展。2006年10月,丁湖廣深入銀耳主產區鳳埔鄉平沙村、福全村等地開展專題調研,并配合進行試驗研究,創新提出了“袋旁劃線增氧誘耳法”,有效地破解銀耳蒂頭霉爛難題。此項研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很快在全縣推廣開來。為了緩解茶樹菇供大于求、價格下跌的困境,丁湖廣還與企業合作,結合古田特色紅曲糟,研究茶樹菇即食加工技術,提出《食用菌糟制即食品加工技術》。
此外,丁湖廣還主持開展《名優特色菇品栽培技術研究》《珍稀菌蕈栽培技術研究》等3個課題;協助古田多家民營研究所完成了《繡球菌人工馴化栽培試驗研究》《黃傘發酵料栽培技術研究》等5個課題,均通過縣科技局驗收。
樂為人梯 助力青年
隨著食用菌產業化進程,丁湖廣將更多目光投向了助力青年創新創業上。幾年前,返鄉大學生夏利蘭,在海拔千米的吉巷鄉清水洋山地上進行反季節香菇栽培。6月香菇進入長菇期,然而長出來的菇柄粗長,根本賣不出好價錢,這可愁壞了夏利蘭。還好丁湖廣很快幫助找到癥結所在,通過改變通風換氣方式,菇柄得以正常發育,最大限度挽回了損失。
近年來,在丁湖廣與食用菌行業老一輩人的合力推動下,食用菌行業青年創業創新成果斐然:青年創業總產值達1.2億元,科研成果13項,獲專利8個;10名創業青年被列為市縣農村青年科技致富典型,受到各級有關部門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