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天高云淡。甘肅臨夏州和政縣境內草木青翠、溪流潺潺,沿著干凈整潔的鄉村公路前行,可發現在青山綠水之間,玉米地少了,食用菌大棚多了。
山地多、耕地少,一直以來,群眾靠著幾畝“望天田”,增加家庭收入異常困難。為改變這一現狀,作為全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縣,和政縣將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作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積極引進食用菌種植生產企業,擴大種植面積,有效促進了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進程。
技術人員正在操作通風系統,對培養料通風控溫
走進和政縣怡泉新禾食用菌循環農業產業園,兩條長30畝、寬6米,外形如同“倉庫”的發酵隧道內堆滿了食用菌培養料,技術人員正在操作從荷蘭引進的通風系統,對隧道進行通風控溫。“發酵隧道下有通風口,技術人員可通過從外面操作,就能給食用菌培養料通風,自動控制溫濕度。”產業園負責人高國富說道。
該產業園是在州農科院的積極協調下,和政縣扶貧開發公司和甘肅怡泉新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300多萬元于去年6月開工建設的,建成后可實現工廠化生產雙孢菇和食用菌培養料,形成“種植業、養殖業、菌業、設施蔬菜+種植業”雙向循環模式,解決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造成的面源污染,做到食用菌產業綠色、循環、可持續、高效發展,并通過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與農業旅游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目前,產業園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成,24間雙孢菇生產菇房內全部安裝了菇床,正在安裝調試通風控溫設備。“傳統雙孢菇看天吃飯,有了溫控菇房,一年四季都能種,平時上料、采菇有專門設備輔助,工人也能輕松很多。”高國富表示,標準化生產、工廠化管理,不僅一改傳統的“看天吃飯”的尷尬,還大大降低了種植風險。
據高國富介紹,傳統手工發酵培養料方式看天氣、憑經驗,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變質,影響食用菌產量和品質。而隧道式發酵技術通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生產的培養料不僅解決了發酵不均勻、培養成熟度差、雜菌嚴重等問題,而且滅菌更徹底,養分轉化更充分。“由于菇房還在建設當中,產業園以生產高效赤松茸培養料為主,生產的培養料不但出菇均勻,而且質量好,優質菇出菇率能達到70%,次菇比率不足10%。”高國富說,截至目前,已外售赤松茸培養料1000多噸,市場反響良好。
記者了解到,該產業園生產工藝有別于傳統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人工的工藝,從一二次發酵料投料、預濕、混料到隧道拋料、通風、出入庫、倒倉到進入菇房上料播種、覆土、搔菌等過程全部采用機械化或半自動化生產,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