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融媒體中心記者 羅莎)近年來,重慶巴南區農技站大力示范推廣“稻+N”生態種養技術取得顯著成效,較好地破解了農民種糧增收難題。目前,試驗地竹蓀蛋、竹蓀花陸續進入采收期,預計可持續到9月上旬左右,畝產竹蓀花多達100公斤以上。
進入7月,巴南區稻田水旱輪作種植珍稀食用菌竹蓀進入了采收時期,這也是巴南區農技人員通過不斷探索所攻克的又一種植技術難題。據悉,竹蓀的成功種植實現了畝產值4萬元左右,較好豐富了“稻+N”的種植內容。
今年,巴南區在二圣鎮中坪村、安瀾鎮彎彎村開展了稻田種植竹蓀水旱輪作技術模式試驗探索工作,通過利用部份農作物秸稈種植竹蓀,竹蓀收獲后再利用菌渣免耕覆蓋種植秋馬鈴薯,秋馬鈴薯收獲后第二年種植水稻。
該技術模式有效的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較好的豐富了巴南區“稻+N”內容,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及推廣應用價值。
目前,試驗地竹蓀蛋、竹蓀花陸續進入采收期,預計可持續到9月上旬左右,按照目前的收獲數據來看,畝產竹蓀花可達到100公斤以上,畝產值可以達到4萬元左右。
據介紹,竹蓀是一種種植難度較大的珍稀食用菌品種,具有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被稱為“真菌皇后”、“雪裙仙子”、“菌中之花”,古為宮廷貢品,今為國宴名菜。在中醫學上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等多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