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遼河鎮廟那力嘎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群眾需求
“把脈問診”,瞄準
“小木耳”的
“大效益”,開出了
“以玉木耳生錢”的致富良方,大力發展玉木耳產業,幫助村民增收致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走進遼河鎮廟那力嘎村新建的玉木耳種植基地,圓柱形菌袋整齊懸掛排列,一串串玉木耳晶瑩剔透,密密匝匝地生長在林立的菌棒上。工人們正忙著為菌包打孔、掛包,動作嫻熟、一氣呵成。
作為通遼市首家玉木耳生產基地,今年年初,遼河鎮廟那力嘎村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投資27萬元新建占地2160平方米、3棟菌棚,其中,2棟菌棚已開始先行種植。菌棚采取的是掛袋木耳全方位立體栽培技術模式,較同等面積的露地栽培,菌袋擺放量可增加4倍以上。同時,這種立體栽培方式不僅容易控制光照、溫度和濕度,保證品質,而且能使玉木耳提前一個月上市,及時填補市場空缺。當下,玉木耳迎來豐收季,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小小玉木耳做出大文章。今年年初,遼河鎮結合各村實際,重點研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案。廟那力嘎村距離市區25公里,作為遠郊村,如何謀劃發展適宜本村的致富產業,村“兩委”班子不斷探索實踐,多次外出考察,取真經學經驗,最終選擇通過
“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玉木耳產業。
產銷結合,助農增收。眼看著玉木耳產業發展勢頭正旺,如何乘勝追擊,謀劃好下一步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關鍵。遼河鎮廟那力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杜清江說:“玉木耳的菌棒5個月左右就得換一批,廢棄的菌棒還可以做赤松茸生長的原材料,下一步,計劃利用廢棄菌棒在林下發展赤松茸種植產業,做好之后再推廣給村民,帶動他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