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廊下是滬郊小有名氣的食用菌產地。近年來,廊下發揮食用菌生產特色打造“蘑菇小鎮”,以上海聯中食用菌合作社為主陣地的“蘑菇王國”已經雛形顯現。2019年,聯中的雙孢菇年產量達6000噸,占上海市生產總量的65%,為廊下鎮建設“蘑菇小鎮”打下堅實基礎。
走進聯中合作社的現代化菇房,滿眼都是白白胖胖的雙孢菇,格外惹人喜愛。每天早晨,新鮮采摘的“聯中蘑菇”通過超市、電商、批發商等渠道,源源不斷地到達上海市民的餐桌。
2012年,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從荷蘭引進食用菌種植技術。“洋技術”雖然先進,但也遭遇了水土不服:“荷蘭以麥秸稈為原料種植雙孢菇,而上海以種植水稻為主,哪來這么多小麥秸稈進行工廠化生產?”合作社負責人陳林根與上海農科院的專家一起改造食用菌培養料的設備工藝和技術,花費了不少力氣才攻克了這個難題,潔白的雙孢菇最終長在了水稻秸稈上。令人驚喜的是,以水稻秸稈和牛糞為原料的食用菌培養料大大增加了產量,同時,對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和畜禽糞便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傳統的食用菌種植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量也從每平方米年產量從9公斤躍升到400公斤。一年一季的種植采收周期變為為月月種、天天采。聯中一舉成為江南地區技術含量較高,栽培規模較大,產、供、銷渠道較完善的智能化雙孢菇栽培基地。
陳林根坦言,實現雙孢菇的產業化并不容易。“食用菌種植技術含量高,前期投資又大,還是有門檻的。要想種出好菇,關鍵在于菇料的調配。”他介紹,合作社實施以基地聯農戶的發展戰略。不僅把發酵好的培養料供應給農戶,還提供全程技術支持及人員輔助,產品托底回收,帶領周邊菇農一起種菇致富,形成龍頭企業引領,一二三產互利發展的良好氛圍。在這樣的模式下,已有4家合作社成功轉型,另有4家即將投產。
目前,聯中合作社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主要包括雙孢菇培養料三次發酵隧道、現代化菇房,預計于今年年底建成。陳林根表示,二期項目投產后,只干一件事,就是生產蘑菇料,再配套種植技術給周邊的菇農,進一步強化龍頭輻射帶動作用。
“項目建成后,預計達到年產三次發酵料4萬噸、鮮雙孢菇1萬噸的生產規模。每年可消耗秸桿6萬噸、畜糞4萬噸,產后轉化有機肥10萬噸,增加就業180人。”陳林根說,“今后的發展之路還很長,我立志要讓聯中的種菇技術走出金山區、走出上海市,走向長三角,大力推廣食用菌產業化種植,實現食用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