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秦嶺深處的陜西柞水縣,因柞樹得名。作為生長木耳的最佳樹種之一,當地以柞樹種植木耳,由來已久。但是,傳統的木耳栽種方式產量低、銷量少,柞水木耳也因此“養在深山人不知”。
為破解木耳產業的發展難題,也為探索出柞水縣脫貧新路徑,依據地方資源優勢,木耳產業被確定為柞水縣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在科技加持下,小木耳逐漸變成大產業,柞水木耳也成為民眾致富的“金耳朵”。
據了解,柞水縣經由中國科技部定點幫扶,以木耳產業為著力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累計實施科技項目近30項,投入資金7000余萬元,引進各類科技人才380余名,建立菌種繁育及深加工產品研發示范基地,夯實了柞水木耳產業發展創新基礎。
同時,柞水縣堅持科研與生產有效結合,引入吉林農業大學等科研團隊,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大數據中心等科技驅動產業發展平臺,為木耳產業發展提供了從原種培育、大田栽植、生產加工到市場銷售的閉環式科技支撐,并聘請專業技術員和產業發展指導員,在菌包生產、木耳采摘等關鍵節點開展技術指導,保障木耳產量和質量。
其中,柞水木耳大數據中心在木耳產業中開展以物聯網科技、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新引擎的智能化生產、供銷等工作,實現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鏈路業務在線化、數據化和智能化,幫助企業和農戶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產生效益。
此外,柞水縣以木耳產業質量提升、全鏈條發展和深加工為切入點,促進木耳產品深加工、稀有食用菌研發,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蓀等珍稀食用菌,建成了年產2000萬袋的菌包生產廠5個,建成木耳大棚1960個,開發木耳深加工產品8大類、72個,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實現了柞水木耳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弱到強的轉變。
2015年,曾經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貧困發生率達21.85%,依靠“小木耳”,當地民眾打開致富大門“金鑰匙”。金米村通過“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模式和訂單種植等形式,將當地小農戶與大市場緊密連接,年可就地解決65戶民眾就業,帶動110戶貧困民眾長期收益,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金米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萬元,村民們圓了小康夢。2020年8月,金米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田園秀美、產業興旺,憑借發展木耳產業,金米村乃至柞水縣正在鄉村振興的“快車道”上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