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蘑界”殺手——青褶傘
在中國,造成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見的毒蘑菇毫無疑問就是青褶傘(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俗稱:大青褶傘,鉛綠褶菇等。可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包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該種在中國主要集中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東北地區(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偶有分布。青褶傘在我國不同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體時間為3-12月份(驚蟄至大雪),集中出現在6-10月份(芒種至寒露)。青褶傘常生長于公園或小區草坪上,菜地里,路邊草地、荒地,鋸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儼然成了離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種類。
近年來,與青褶傘形態上極為相似且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變紅青褶傘和球蓋青褶傘也造成多起胃腸炎型中毒。同樣需要引起關注!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
2.“蘑界假羊肚菌”——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Gyromitra venenata)俗稱:假羊肚菌。2020年3月,云南、貴州相繼發生2起4人誤食“野生羊肚菌”的中毒事件,除了導致胃腸道癥狀、神經癥狀外,還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肝損害。研究發現這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與以往在湖南發現的一份標本一致,代表了一種以往從未被發現的、形態上與羊肚菌相似的鹿花菌屬的新物種,為了警示大家,科學家們將這個新種命名為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春季至初夏生于以殼斗科為主的闊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最大的特征為菌蓋部分(子囊盤)呈不規則腦形,紅褐色、紫褐色或金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幼時光滑,逐漸多褶皺,粗糙,邊緣部分與菌柄基本不連接。而真正的山珍:羊肚菌的菌蓋部分(子囊盤)呈現圓錐狀至鈍錐形,表面有許多凹坑,呈現羊肚狀,邊緣部分與菌柄連接為一體。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云南、貴州、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汕頭市菇小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3.“美麗殺手”——鵝膏
毒蠅鵝膏 (Amanita muscaria),學名:鵝膏,是小朋友們最熟悉的蘑菇,就是這樣一個漂亮的蘑菇,竟然是毒蘑菇!該種明顯的特征為:粉紅色至紅色或偶爾呈黃色的菌蓋上長滿了白色鱗片。該種目前發現于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在華北北部偶有發現。
毒蠅鵝膏含有異噁唑衍生物毒素,可產生谷氨酰胺能神經毒性。中毒特征為:潛伏期短(數分鐘至3小時)。最初表現為困倦,隨后進入狂躁期,表現為類似幻覺的視覺錯亂、舉止怪異、焦躁不安、興奮、方向感喪失、人格解體和精神錯亂等,有些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出汗、共濟失調、運動性抑郁、頭暈、瞳孔放大、肌陣攣、肌顫、反射減退、昏迷、抽搐(尤其是兒童)等,這一階段可持續48小時,最后進入困倦期。有些病人會很快進入昏迷狀態并伴有抽搐,嚴重中毒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在中國,尤其是我國南方廣大地區還有多種鵝膏具有和毒蠅鵝膏類似的毒性,每年造成數十起中毒事件!!!它們都具有相似的外觀:菌蓋被鱗片,菌柄具菌環,基部膨大。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湖南師范大學、赤峰學院)
4.“蘑界金牌殺手”——黃蓋鵝膏
黃蓋鵝膏(Amanita subjunquillea S. Imai)俗稱“黃羅傘”,是我國著名的造成急性肝損害的劇毒蘑菇之一。
黃蓋鵝膏生于以殼斗科為主的林地上。最大的特征為 “頭戴金盔(黃色菌蓋),身披金甲(黃白色菌柄),腰系白裙(菌環),足蹬戰靴(菌托)”。黃蓋鵝膏偶爾也會出現灰白色的“銀盔殺手” !
黃蓋鵝膏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地區,出現在夏秋季(6月中旬-10月上旬),整體呈現從南到北的趨勢。
對于“蘑界”來說,黃蓋鵝膏是對付人類的“黃金圣斗士”,但對人類,他卻是名副其實的“金牌殺手”,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毒菇!”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微生物所)
5.“蘑界”黑白雙煞——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
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a)和裂皮鵝膏(Amanita rimosa)是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并且經常成雙成對出現在同一片闊葉樹或者針闊混交林的劇毒蘑菇。因其一黑一白而被稱為“蘑界”的“黑白雙煞”。近30年來,這兩個劇毒蘑菇在我國造成至少超過100人死亡!
這兩個黑白分明、小個頭的劇毒蘑菇具有和其他劇毒鵝膏一樣的特征“頭上帶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
這兩種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的劇毒蘑菇廣泛分布于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湖南、湖北、浙江、貴州等省份是該種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生長時間為5月中下旬至7月底,偶爾可持續至9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
6.小個子大“蘑”王——肉褐鱗環柄菇
肉褐鱗環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 Chodat & C. Martín),俗稱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菇,是我國北方最為常見的劇毒蘑菇之一。該種含有鵝膏毒素,與劇毒的鵝膏一樣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害,但是個頭明顯比鵝膏小很多,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個子大蘑王”。
肉褐鱗環柄菇生長在針葉樹林地上,以松樹最為常見,在云杉、冷杉等樹下也有發現,偶爾生于棗樹或其他闊葉樹下。最大的特征就是:“小個子,頭長草(鱗片),腿長毛(鱗片)松杉樹下常見到!”
肉褐鱗環柄菇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甘肅、寧夏、新疆等),近年來在華中、華東和西南等地(湖南、上海、江蘇、浙江、貴州等)也有發現。分布時間為4月下旬至9月中旬,如湖南2019年4月下旬就發生誤食該種的中毒事件,而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一般要等到7-9月份才能發現該種!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
7.白色惡“蘑”——日本紅菇和多汁乳菇
日本紅菇(Russula japonica),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的白色蘑菇,近5年來造成超過100人中毒,成為蘑菇中毒中最為常見的毒蘑菇種類之一!該種可以導致嚴重的胃腸炎型中毒!
辣味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peratus)和長絨多汁乳菇(Lactifluus pilosus)等多汁乳菇屬蘑菇,與日本紅菇類似,也是白色的可以導致胃腸炎型中毒的毒蘑菇,分布于我國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區。近年來在我國引起多起中毒事件。此類多汁乳菇與日本紅菇的主要區別是受傷后流出大量白色乳汁,味道辛辣至極辣!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
8.亞稀褶紅菇
亞稀褶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華北南部地區的灰色至灰黑色的劇毒蘑菇。由于該種傷后或者干后會變得像火炭一樣黑,因此與可以食用的稀褶紅菇(Russula nigricans)和密褶紅菇(Russula densifolia)被老百姓統稱為“火炭菌”。該種可導致橫紋肌溶解,是我國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劇毒蘑菇之一。近年來,該種在我國造成幾十人死亡,病死率甚至可以超過50%。
亞稀褶紅菇6-9月份生于闊葉樹、針葉樹或針闊混交林地上。該種與稀褶紅菇和密褶紅菇受傷后均先變為紅色,后變為黑色。完全干燥后稀褶紅菇和密褶紅菇完全變為黑色,而亞稀褶紅菇至少部分菌褶不會變為黑色。
亞稀褶紅菇中毒潛伏期短,一般10分鐘-2小時。早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重癥病人在胃腸炎期后會發展為橫紋肌溶解,肌酸激酶(CK)急劇上升,通常高達數萬。出現肌痛、乏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困難,有些病人出現醬油色尿(肌紅蛋白尿),少尿、無尿,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嚴重者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早期催吐、洗胃等毒素清除方法和對嚴重者及時的血液透析被證實對救治有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