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大食物觀”再被重提
大食物觀是指“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早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大食物觀”就被正式提出,此后多次被重提。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2020年4月,總書記在陜西柞水考察調研木耳產業發展情況時,稱贊“小木耳大產業”,奠定了食用菌產業在大食物觀中的重要基礎。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壯大食用菌和藻類產業,為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政策支持。
食用菌是真正的大食物產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21年組織的“糧食英雄”評選中,將菌菇等評為“廣義的糧食”。食用菌屬于微生物類,和動物性、植物性食物相比自身價值獨特,且具有生長速度快、栽培難度低、栽培所需空間小等特點。近年來,我國每年消費食用菌4000萬噸左右,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繼糧、油、蔬、果后重要的農業產業。
糧食是大食物觀的基礎,食用菌與糧食生產關系密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指出,食用菌生產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的“五不爭”特點,可利用作物秸稈等農林生產下腳料為主要原料,廢渣可做成飼料和有機肥,是典型的高效立體設施農業和綠色生態農業,并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等優勢。食用菌還是公認的高蛋白、低脂肪食材,營養豐富且均衡,食用菌是真正的大食物產業。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持續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實現了菌菇“農法栽培-大棚種植-工廠化生產”三級跳,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消費、出口大國。“大食物觀”為我國食用菌產業指明方向,不僅是一種美味食材,將在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明年“三農”怎么干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從以下10句話,看懂明年“三農”工作如何開展。
1.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做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2.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適當提高投資補助水平。
3.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
4.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提高產業和就業幫扶實效,推動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
5.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
6.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扎實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
7.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8.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平安鄉村。
9.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10.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