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4-17
來源:安青網
兩年前,諸王社區雙孢菇產業園建成,無法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自家門前集體搞起了養殖,與承包給他們大棚的“老板”一起將各自生產的“廢品”變成“寶貝”,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之路。
一座大棚一年凈賺兩萬元
在諸王社區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座座雙孢菇大棚鱗次櫛比。棚內,一簇簇新出土的雙孢菇附著在潮濕的泥土上,如片片白雪,似朵朵花蕾,清香撲鼻,充滿生機。4月1日,在一座大棚內,徐芳伸手接著老公從頂棚遞下的裝滿雙孢菇的一個個塑料籃子,收獲著喜悅。
兩年前,村里建起了11座首批雙孢菇種養大棚,看到幾個承包大棚的村民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去年7月,徐芳和老公也承包了3座大棚。如今承包大棚的村民已有20多戶,大棚也擴建達187座。
雙孢菇大棚出菇時間分春秋兩季,春季出四五茬,秋季可以出六七茬。因為是春季結菇第一茬,所以徐芳和老公兩人便可以忙得過來,遇忙時,他們就不得不從村里或鄰村請兩三名工人幫忙。
“一個棚一年的承包費是2000塊錢,去掉1000多塊錢的菌種錢、出蘑菇、搬運蘑菇時請工人的錢,一個棚一年可以凈賺2萬多塊錢。”徐芳樂呵呵地說。
秸稈養殖牛糞種菇
摘好了幾大框蘑菇,徐芳開始為新摘下的蘑菇剃根。
“我們的蘑菇過去都是拉到集鎮或縣城連根賣,現在有公司聯系好的商家來收,人家要剃過根的, 雖然費點手工,但比自己拉到市場賣還是方便很多。”徐芳說徐芳所說的公司,是村子里的安徽正源牧業有限公司,主要養殖奶牛,也是187座雙孢菇大棚的“老板”。作為伊利奶業的鮮奶基地,該公司目前擁有奶牛3000頭,已發展成為亳州市乃至皖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
三年前,安徽正源牧業有限公司成立,隨后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在村中發展循環經濟。收購村民的玉米秸稈來養牛,在村里建設雙孢菇大棚,承包給村民,而村民生產雙孢菇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牛糞,村民只需出點力氣將牛糞從公司廠房里運出,便可免費使用。
49歲的村民劉中鋒家種了幾畝玉米,收割后,秸稈按6分錢一斤全部賣給奶牛場,平均一畝地能多賺300元。承包的3個雙孢菇大棚免費使用正源公司提供的牛糞,一座棚就可以省去4千元的成本。“孩子都外出打工了,我年齡大了,家里還有那么多莊稼要料理,沒法出遠門,所以還有什么比這更方便、效益更好的生意呢?”劉中鋒說。
養殖打工雙向豐收
雙孢菇養殖起來輕松、方便。7月“悶草”,澆水發酵,8月中旬上架,待二次發酵后,撒上菌種,再鋪上一層土,料理起來很簡單,收成之后,只需再覆土、噴水就可以了。為指導村民種菇,正源公司還聘請了一名技術老師長期住在大棚附近的工作室內,隨時為村民提供指導。“我們從技術老師那買菌種,從一開始怎么養殖,到怎么摘、怎么剃根,他都手把手地教給我們,平時有他在這里看護著,我們可放心了。”徐芳說,養殖雙孢菇一年多來,她沒有遇到過任何困難和苦惱。到蘑菇收成時,正源公司還會負責聯系買家到村里收購。村民不用出村,便可將收成的蘑菇全部賣出。
“我們聯系的有上海、合肥、南京等多地的買家,村民不用愁賣不出去。”來自河南的技術老師王滿意說。
因為大棚平時不需要怎么料理,徐芳和老公還各自在村里的工廠找了一份工作。
“我在附近養牛場工作,一個月工資2500元,老公做建筑工人,一個月收入也不少,現在感覺生活挺有奔頭的。”徐芳說。
徐芳今年36歲,雖然還沒有蓋上與其他村民一樣的小洋樓,但依然年輕的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我打算過兩年就買一棟新農村建設的小樓,孩子有出息我就供他上大學,有富余的錢就再承包幾個大棚。”徐芳幸福地笑了,“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的。”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