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縣地處呂梁山脈中段,是一個省定貧困縣。論優勢,交口不少,煤鋁資源豐富、植被賦存良好、氣候溫涼宜居;論差距,交口同樣不少,貧困發生率高、農業產業滯后、增收渠道缺乏。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交口縣立足根本,謀劃長遠,牢牢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依托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實現了貧困人口的產業就業全覆蓋。
產業怎么選擇?
——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市場導向,打造區域特色
在脫貧攻堅中,交口縣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構建了以食用菌、特色養殖、核桃經濟林為主導的“3+ N”扶貧產業新格局,讓貧困群眾有了短期可見效、長期可持續的脫貧增收項目。其中,三大產業貧困戶帶動率達87%。
“小香菇”做出大文章,就是交口縣產業扶貧的得意之舉。
依托夏季溫涼、晝夜溫差大等獨特氣候,瞄準7至10月份香菇市場空檔,大力發展以夏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規模達到3000萬棒,產值達到3億元,覆蓋全縣7個鄉鎮、60%的行政村和65%的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挑起了農民增收的“大梁”。在此基礎上,黑木耳、茯苓、羊肚菌、天麻等品種,也迅速發展起來。村民們高興地說,交口大地“菇”舞人心!
產業帶動就業。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僅食用菌產業一項,便吸納勞動力4000多人,帶動貧困戶3000戶左右,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產業怎么扶持?
——構建政策體系,強化風險防控,夯實發展根基
在推進產業扶貧中,交口縣健全政策、金融、技術、人才、銷售、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撐保障體系,積極引導各方面力量參與產業扶貧,厚植產業發展根基。
優化政策設計。連續4年制定出臺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僅食用菌就達到11項,對規模發展、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市場培育、品種研發等全方位支持;針對貧困群眾,發展食用菌每棒補助2元,大棚每平方米補助50元;全縣累計整合投入產業扶持資金1.2億元,撬動社會及金融資本近7億元。
強化科技支撐。聘請農業農村部、中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9名權威專家長期擔任技術顧問,推進優種選培、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長期開展技術培訓,一批熟知本土環境、熟練操作流程、熟悉專業技能的“土專家”悄然成長。
著力防范風險。建立了“一保通”扶貧保險制度,推行了食用菌價格保險,每棒保費0.36元,保障兜底收入4.5元;推行了“五位一體”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由政府、銀行、保險三方按照2:1:7的比例分擔風險。同時,統籌推進生態、電商、消費扶貧,開展香菇、山豬、沙棘“交三寶”品牌推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需要真金白銀。實踐中,交口探索創新“金融+勞動就業、金融+訂單農業、金融+龍頭企業、金融+產業項目”等8種金融扶貧模式,強化金融“輸血”作用,激發產業“造血”功能,讓貧困群眾安穩增收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是難在產業滯后,重在產業振興。”喬勁松表示,下一步,交口縣將在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建設、功能開發上做文章、下功夫。同時,啟動全域森林經營,促進農林融合、林菌循環、長遠發展!
精準脫貧,千帆競發。今日之交口,已跳出狹隘的煤炭資源觀,借助特色產業,筑牢脫貧之路。期待,三晉大地更多貧困地區,奏響產業扶貧的最強音!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