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交口縣食用菌總規模將達到5000萬棒,帶動全縣7000余農戶10000余農民參與。
53歲的任玉喜和愛人正在大棚里查看香菇長勢,“晚摘兩個小時產量就可能減半,不能偷懶,每天早晨5點就來了”。任玉喜是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石口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幫扶下,他承包了15000棒食用菌。“除了年底入股分紅的3000多元,香菇純收入也有兩三萬。”任玉喜向記者盤算著,“今年年底咱肯定脫貧”。
近年,山西省交口縣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重點培育發展食用菌為扶貧產業,帶動像任玉喜一樣的貧困戶3000多戶,戶均增收萬元以上。
貧瘠之地尋“出路”
交口縣地處呂梁山脈中段,是山西省重點扶貧的貧困縣。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坡多平地少,全縣沒有一畝水澆地,傳統種植業發展滯后;沒有產業支撐,當地近3萬農村富余勞動力缺乏一技之長和增收渠道。
“我們一直考慮如何找一個政府可扶持、農民可參與且能長期發展的產業。”石口鄉是交口最大的貧困鄉,該鄉黨委書記武銀平回憶,他曾去河南考察,看到當地鋪天蓋地的香菇,“其實咱們這里的氣候條件更好,經過研究,在2014年搭了15個大棚先進行試驗”。
據交口縣特色產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張海峰介紹,交口干燥的空氣雜菌含量小,菌棒成活率高;海拔高,晝夜溫差大,使得香菇產量大,白菇率和花菇率高,品質更好;此外,還能填補全國香菇市場7月到10月的市場供應空白。經專家論證,香菇可作為產業進行規模化發展。
香菇產業初具規模
“這幾天南方氣溫高,香菇斷貨,咱們交口的夏菇供不應求,一天一個價,每斤10元到15元不等。”這幾天前來拉貨的客商不斷,武銀平告訴記者,這里正在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寶地。
為將香菇產業做大做強,交口縣制定出臺食用菌7大類11項獎補政策,特別針對貧困群眾,發展食用菌每棒補助2元,大棚每平米補助50元。據統計,2015年以來,財政整合各類涉農扶貧資金補貼7000余萬元,撬動金融貸款近2億元,全部用于食用菌產業發展。
期間,當地堅持標準生產園區發展,2017年10月,交口兩家工業響應政府號召,在石口鄉分別建成韋禾、天麟兩個較為現代化的食用菌示范扶貧園區,以產業帶動貧困戶,資料顯示目前已投入資金1.2億元。
多措并舉助貧困戶脫貧
47歲的鄭繼輝是石口鄉石口村人,2017年底,他與天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每年有5000元的流轉費。”此外,鄭繼輝和愛人同在天麟打工,工資收入有兩三萬元,“一來在家門口上班,可以抽空打理沒有流轉的五六畝地,二來香菇種植是5月到10月,其余時間還能打零工掙錢”。
除土地流轉模式,交口縣通過勞動就業、入股分紅、金融貸款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截至目前,全縣食用菌規模突破2500萬棒,實現產值2億元,占農業產值的近三分之一;食用菌產業覆蓋55%的貧困戶,建成3個規模化示范園區、5個龍頭企業、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形成制菌—加工—銷售“一條龍”生產經營格局;整個產業鏈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4000多人,帶動貧困戶3000戶左右,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由于交口夏菇品種優、肉質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和中國的深圳、上海等海內外市場。
根據規劃,到2020年,交口縣食用菌總規模將達5000萬棒,鮮菇生產能力5萬噸,精深加工產品銷售量30%以上,帶動全縣7000余農戶10000余農民參與,實現產值超過5億元。
“交口地處呂梁林區,周邊有關帝林區、太岳林區,在可行運距范圍內,還有運城蘋果木、隰縣梨木等,所以交口規劃的5000萬棒種植規模原料保障充分,發展可持續。”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食用菌分會會長李玉春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