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武義縣科技局以法人科技特派員工作為抓手,強化人才引進,緊抓科技攻關,積極搭建創新服務平臺,探索建立科技支撐的香菇工廠化產業,促進產業與農戶的有機銜接,助力實現
“百噸鮮菇、百萬產值”的
“雙百共富”目標。
武義縣與浙江省農科院開展院縣科技合作已有10余年,在食用菌領域從人才輸出、科技服務到入股合辦科技公司、共建創新服務平臺,推動武義縣食用菌產業從小、散到規模化、工廠化生產。
武義縣是省農科院全省唯一一個省法人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縣,從“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訓”到“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合作經營”,探索出一套產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自2011年啟動創建“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以來,雙方累計籌資2000多萬元,建成集科研開發、區域試驗、成果轉化、示范推廣、技術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掛牌成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食藥用菌(武義)試驗站”,成為武義縣乃至浙江省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的新引擎、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同時,以運行“服務中心”為核心服務組織,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示范企業等為服務紐帶,成功組建食用菌產業科技服務組織網絡,構建“科技引領、基地示范、全程服務”的新型食用菌技術服務體系。
協同創新,全面提升產業生產水平
研發成功全省首條香菇全自動料棒生產線。以蔡為明為首席專家的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與武義企業聯合研發建立了全省首條從拌料、套袋、裝袋、扎口到傳輸整個生產環節實現全流程智能化控制、自動化操作的香菇料棒生產線,生產效率較常規提高50%以上,獲得農業農村部食用菌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在全省率先建立“料棒專業化集中生產、養菌出菇分戶管理”的香菇生產新模式,解決了農戶傳統的料棒生產方式存在用工量大、生產效率低、安全隱患大等問題,技術惠及全縣90%以上菇農,并輻射全省乃至全國。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升食用菌產業種養環節碳減排水平。建成了金華市首個單體面積最大的“菌光互補”光伏電站,棚頂發電、棚內種菇的新業態實現了太陽能與食用菌產業“互利互促”式發展,優化制冷設備實現節能增效。投資1500余萬元引進新型食用菌專用中央制冷機組,使生產每斤鮮菇能耗降至0.15元,比以往空調制冷能耗降低50-60%,僅此一項全年節本增收超54萬元,開展廢菌料用于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用于種養殖的原料的綜合探索。據統計,在菌棒生產中完全摒棄煤炭使用,可節煤220噸每年,廢菌料多途徑利用走出生產循環新路子。
共享基地,共創“雙百共富”
為建立香菇工廠化生產共享基地,武義縣以院縣共建的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為載體,集成香菇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統一規劃設計建設香菇工廠化生產菇棚及配套設施,引進菇農、新型職業農民、創客等生產主體,建立統一供應菌棒、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品牌的香菇工廠化生產基地。企業負責設施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菌棒生產,生產主體負責用工量多、精細化操作的菌棒培育、出菇、采收等環節的日常管理,企業與農戶互利共贏,建立香菇工廠化生產與農戶有機銜接的“雙百共富”運行模式,破解香菇產業發展瓶頸。首批引進試點農戶5戶,生產優質香菇50萬棒,年產鮮菇375噸、產值390萬元,平均畝產鮮菇105噸、畝產值109萬元,實現年畝產鮮菇100噸、畝產值100萬元的“雙百共富”目標。
“筑巢引鳳”,創建“雙百共富”香菇產業園。武義縣創建科研機構、企業深度融合的星創天地平臺,研發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模式,將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巢”筑好,然后將好“巢”授予廣大農民,讓廣大農民分享最先進的技術、最現代的設備、最科學的經營管理帶來的紅利。規劃創建“雙百共富”香菇產業園,年產菌棒2000萬棒,帶動培養現代新型農民創客500余名。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生產,達到增產增收,使農民不僅脫貧而且致富成為小老板,使雛鳥變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