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牛蘋果、柞水木耳、贛南臍橙、高州荔枝…… 近年來,許多地方依托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讓農民搭上致富快車,收入穩步增長。實踐說明,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是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重要途徑。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而產業振興必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放眼全國,一個個鄉村特色產業伸枝展葉——一顆荔枝,甜了生活;一朵木耳,富了農民……各地以特色農產品為抓手,鄉土特色品牌加快涌現。“土特產”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我國土特產年產值近5萬億元,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集聚升級,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有助于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帶動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強鄉村經濟整體實力,調動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支農惠農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土特產”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各級政府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立足水土資源,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精心栽培,以質量為先,持續發展特色農產品行業,不斷提升鄉村“土特產”產業的發展質量,逐步建立“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做好“土特產”文章,一是要選擇適合種養的方向,打開視野用好當地資源;二是圍繞名特優新、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等,放大地域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特色,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上走好特色路;三是要以“產”字為最終目標,推動種養業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更多向賣制成品轉變,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促進聯農帶農和共同富裕。
產品好,也要銷得開。過去,由于缺乏銷路、交通物流體系滯后,好產品也賣不上價,成為阻礙“土特產”產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同時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拓展鄉村土特產銷售網絡,為做好“土特產”文章提供廣闊機遇。2024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700億件。而第1500億件快遞,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曾點贊的花牛蘋果。
從一隅觀全局,支撐花牛蘋果走出西北溝坡、暢銷全國的,正是活力四射的“流動中國”。依托“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移動網絡的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拓展了農產品銷路,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連接千城百業、溝通供需兩端,暢通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延伸至田間地頭的快遞網點越來越多,曾經地處偏僻的特色農產品立足質量、借助網絡、依托物流,在中國大市場不斷跑出新紀錄,讓枝頭“鮮”飛入尋常百姓家。
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需要打造特色農產品,也需要開拓視野,推動農、文、旅加快融合起來。作為從鄉土大地“長”出來的產品,鄉村“土特產”與大地山川、人文歷史,總是有著剪不斷的聯系,這正是我們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如作為西湖地域文化名片的西湖龍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既是當地茶農增收致富的壓艙石,也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常選伴手禮。特色農產品向親友傳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默契,氤氳地域感和文化內涵,為農、文、旅結合打開了新天地。地理標志農產品與非遺展示、農耕教育等深度融合,將進一步豐富文旅市場供給,為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徑。
“土特產”是鄉土資源與現代產業的交匯點,通過差異化定位、品牌化運營、產業鏈整合、文旅賦能和政策協同,“小特產”也能發展為“大產業”。各地要因地制宜,找準契合當地生態環境、文化和科技稟賦的特色農產品發展路徑,讓好生態適配好產業,用好產業激活大市場,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徐唐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