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淮北渦陽縣會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里,一個個蘑菇袋就像白白胖胖的嬰兒一樣,躺在溫暖如春的大棚里“睡覺”。 “天冷蘑菇長得慢,但肉厚、品質好,營養高。現在一斤蘑菇能賣2元錢,到春節能賣到3元錢。 ”合作社負責人馬會山邊摘蘑菇邊告訴記者。
馬會山年幼時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因當初家庭貧困、未能得到有效治療,落下了殘疾。但他身殘志堅,依靠食用菌生產技術走上了致富路。
1998年7月,馬會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阜陽農校,成為村里第一個“秀才”。畢業后,他不愿分配工作,毅然返鄉種蘑菇。當時,村里人都說他傻,父母親也極力反對。 “我兒子擰得很,只要他喜歡的非干不可。 ”馬會山的母親韓紅英說。馬會山利用所學知識,籌集資金建了一個食用菌大棚。經過多少個日夜的辛勤操勞,一朵朵如花瓣一樣的蘑菇終于上市了。馬會山每天趕集擺攤出售新鮮蘑菇,不到一年時間,就收入8000多元。種蘑菇挖到第一桶金,讓馬會山一發不可收拾,由原來的一個大棚發展到5個大棚,年收入5萬元以上。馬會山一家也成了村里的富裕戶。他還帶動本地十多戶農民種植食用菌致富發家。
“經過技術改進,每年種蘑菇可消化各種秸稈10萬斤以上。 ”馬會山說,他種植的食用菌全部是綠色食品,銷售到本地各大超市、飯店,也可以現場采摘銷售。為了更好地發展,馬會山今年已經流轉土地120畝,實施果樹和食用菌套種。 “果樹不僅給蘑菇遮陰還提供養分,出菇后的菌渣成為果樹的有機肥。 ”
馬會山告訴記者:亳州市農委已經多次找他談扶貧的事,推動馬會山的種植食用菌合作社成為當地精準扶貧基地。 “我可以生產5000袋食用菌,幫扶一個四口之家的貧困戶,讓貧困戶自己管理、采摘、銷售,不需要資金、原材料等投入,直接受益,一年可實現二三萬元的收入。利潤全部讓給貧困戶,市農委給我一定的補貼。 ”說到幫助貧困戶盡早脫貧,馬會山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