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凰鄉東坪新村易地扶貧安置點覃淵,是縣級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正是食用菌產業給他的困難家庭帶來新希望,5年前,他家是建卡貧困戶,現在自己培育、管理3000棒花菇,不等、不靠、不要,年收入超過5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菇”。
鳳凰鄉距縣城27公里,擁有豐富的山地草場資源,適宜發展食用菌栽培產業。然而,很長時間里,這里的資源價值都沒有被發現,一直是“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的山頭草地“鳥窩”狀態。
鳳凰鄉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2016年以來,對口幫扶的深圳市充分發揮產業鏈完善、市場規模大等優勢,利用經濟特區的資金、市場、技術與當地“共振”,開始在山地草場資源里大念“菌字經”、培育“菌經濟”,全面構建起集食用菌生產方案設計、菌種的培養、配方、接菌、棚內管理、污染防治、采收等于一體的食用菌全產業鏈。現在,食用菌產業已是鳳凰鄉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得力的支柱產業。
鳳凰鄉鳳凰村民吳三秀說:“培育食用菌比在家種玉米養豬劃算多了,一個大棚3000棒,每棒可生產3斤菌,通過培育、管理、采收、分類、包裝等工序,收入翻了好多倍。”
“咱這個基地有51個種植大棚和1個培育大棚,菌棒進棚10-15天平菇就上市,香菇很受消費者青睞,要通過2-3年時間,在安置點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培養出一批新型農民,切實為鳳凰鄉易地搬遷群眾有穩定收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鳳凰食用菌示范基地負責人任朝順說。
2020年,深圳市大鵬新區積極投入資金,打造粵桂扶貧產業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年產1000萬棒食用菌菌棒加工廠。該工廠占地面積178畝,東西部粵桂扶貧資金總投資2000萬元,年產值3500萬元,力爭在1-3年內將鳳凰鄉打造成為蘑菇特色小鎮。
“十四五”時期,巴馬縣將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利益鏈,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成效一片,釋放出巨大能量,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