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范樓鎮始終聚焦群眾需求把脈問診,瞄準“小木耳”的“大效益”,開出“以地生錢”的致富“方子”,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木耳產業,幫助村民增收致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豐縣范樓鎮鄧莊村按照“黨建領航、產業鋪路”的思路,深耕村集體經濟發展“責任田”,經過深入調研、綜合分析,選定木耳栽培項目作為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流轉土地25畝,籌措各類幫扶資金145萬元,建設18個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配套建設填料棚、儲存廠房等設施,配備填料機械、鏟車、鍋爐等生產設備,推動木耳生產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
示范先行,培育產業發展“后備軍”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為打消農戶對于種植風險的顧慮,鼓勵村黨員干部示范先行、帶頭承租、引領發展。為此,縣里特引進木耳栽培專業技術人員,做好木耳菌棒生產、栽培管理全過程“保姆式”技術服務,為木耳種植保駕護航,為進一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從木耳種植“土專家”、“田秀才”里培養出一批種植大戶,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大大激發強村富民的發展動能。
提質增量,引領鄉村振興“好前景”
木耳種植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土地流轉為群眾帶來租金收益,大棚出租為村集體增加9萬元收入,整個項目產值達到 120余萬元。同時,豐縣還優先為困難群眾提供務工機會,吸納60余名村民參與菌包填料工作,人均增收4000多元,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