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保護制度是現代化國家農業政策的核心,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也為建設農業強國指明了方向。
我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內涵,從曾經“以農養工、支城”到“多取少予”“少取多予”,再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快速增長,已初步構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新征程上,要保證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確保農業產業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向三農傾斜支持力度。農業要發展,投入是關鍵。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圍繞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和基礎工作加大投入。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同時,要建立完善財政支持引導、社會主動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激勵政府、社會資本等投資主體積極地把資金投入農業,保證農業資金投入穩定增長的制度安排體系。
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補貼制度,切實增加務農收入。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并相應完善了生產者補貼等支持保護政策。下一步還需繼續推進,改善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農業補貼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優化補貼方式,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
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建立農業生態補貼制度,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以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經營主體為補貼對象,對采用節約、環保農業生產方式的給予一定補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強化生態保護機制創新,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農業產業鏈勢在必行,一套引領高質量和綠色發展、更加完善的